历代医家对中医肾病的认识

来源 :“医家传记研究的继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23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古代医家有关中医肾病的论述进行了分析,从中医肾病学的起源与形成、汉代医家、晋隋唐宋医家、金元医家、明代医家、清代医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并讨论了研究的现状和发展的思路。
其他文献
清代名医韦进德(1676-?),号铁髯,祖籍江都广陵郡(今江苏省扬州)。其著作《医学指南》较为完整地反映了韦氏的养生学术思想,从精神、房室、饮食、运动及其他生活常识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养生之道,记载了大量行之有效的保健之术,对后世养生保健理论颇有影响。韦氏不愧为一代杰出的养生学家。
薛雪(1681~1770),清代苏州名医,以儒医闻名于世,是吴中医派的代表医家。精研医学经典,对《内经》多有阐发。精通临证各科,指出湿热病为感受湿热之邪而致,不同于一般的温热病,完善了温病的学说体系。除医学成就外,薛氏于诗文、《易》理、书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名士。
王维德是清代著名外科医家,江苏苏州无县西山镇慈里村人。他长期在江南民间行医,通晓内、外、妇、儿各科,精于外科,著有《外科证治全生集》等著作,是中医外科全生派的创始人。他以阴阳为纲,将复杂的外科疾患分为阴阳两大类;对阴疽的诊治独具匠心,创立开腠散寒,温通气血大法;创用阳和汤、犀黄丸、小金丹等名方,弥补了外科阴症治疗理论和方法的不足:主张凡疽“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并禁用蚀药。王维德的学
本文简要介绍了清末民初的岭南伤寒派著名医家陈伯坛的生平概况,内容涉及其家庭环境、师承渊源、弃儒从医的成长过程,乃至后来在广州、香港等地从医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对当时岭南中医教育的贡献,见解独到、影响巨大的著作和乐善好施、豪爽直率的性情等方面。
吴瑞甫是近代卓有成就的医学家、教育家。这一评价的取得,是在广泛收集整理与之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深入的实地调研考证获得的。吴瑞甫禀承先业,传承中医世家的医德医风,济世奉人。他一生呕心沥血,开诊所,办医校,创医刊,著述宏丰,医迹远及新加坡,其学识与治效俱臻炉火纯青,在汇通中西医学,推动中医发展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祝味菊先生(1884-1951)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及文化在西方的冲击下剧变的时代。作为一位有建树的医学家,他一生的经历主要处于4大社会和学术的旋涡之中:中西医学的互动、中医存废的较量、伤寒温病的交锋、新旧中医教育模式的更替。他一生的经历,折射出了中国这个时代,特别是近代江南医界的特征。从研究祝氏的生平及学术思想入手,是研究近代中国医学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由此可以从一个
本文概述清末民初东北名医高愈明的生平著作。高愈明擅治温热病和疑难重症;在东北地区最早创办私人医学讲习所,断续办学20年;撰有《神农本草经增注歌》《伤寒论溯源详解》《灵兰真传》等20余部医学著作,为建国前东北地区个人著作最多的医家。
谢利恒幼承家学,博学广文,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为抗争废止中医案,确立中医的合法地位作出了杰出贡献,享年56岁。著有《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医学源流论》、《本草品橐精要校勘记》。本文初次编撰其年谱,展示其一生的重要经历。
汪逢春,名朝甲,表字风椿,“逢春”系其悬壶北京时常用而行世之名。籍贯为江苏省吴县(今苏州市)城内洪桥村,生于1884年(暂定5月2日,即清·光绪十年甲申四月初八),卒于1949年9月19日。191O年辞职行医,其于1927年后所租原属江苏会馆的医寓目前尚存,现为北京市西城区(原宣武区)前门外西河沿216号。汪逢春与夫人顾坤仪育有二子一女,均已亡故,现存孙女、外孙女各一。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现有1800多万,其中,壮族人口的90%聚居在广西。据考,壮族医药的起源很早,远在石器时代即有壮族医药的萌芽,从文化遗物来看。广西武鸣马头西周古墓出土的青铜浅刺针、广西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银针,均为壮族的祝先----古骆越人的浅刺用具,也是我国出土的年代较早的金属医针用具之一,是壮医约悠久历史的见证。壮医内服、外洗、薰蒸、敷贴、佩药、药刮、角疗、灸法、挑针、陶针、金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