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侵入岩浆序列的划分及其构造意义

来源 :中国地质学会2017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托新疆区域地质调查片区总结与服务产品开发项目对东天山近年来的锆石U-Pb数据进行了重新甄别,并基于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结合地球化学数据特征对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侵入岩浆序列划分为早石炭世碰撞前钙碱性花岗岩序列、晚石炭后碰撞正长花岗岩序列、石炭纪末·二叠纪初碰撞后伸展镁铁-超镁铁岩序列和中生代板内伸展环境酸性花岗岩侵入序列。
其他文献
More than one hundred grains of SiC have been recovered from podiform chromitites in the Pozanti-Karsanti ophiolite in Turkey,which has been interpreted to have formed within an ancient subduction zon
本文以洞错蛇绿岩中辉长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详细的岩相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工作,探讨洋盆的形成时间及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恢复中特提斯洋的形成和演化提供重要信息。
通过对扬子陆块西北缘陕西汉中-四川什邡、峨眉山、汉源、马边一带含磷岩系进行地球物理特征及磷块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分析,证明该区具有良好的磷块岩型铀矿找矿前景.该区发现的多个磷块岩型铀矿矿化具有成矿构造条件相同,同时都有含磷岩系分布、有放射性异常等相同的特征.
西昆仑地区自然地理及交通条件恶劣,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但植被稀少、基岩裸露,适合遥感技术发挥其宏观高效、不受地形和交通条件限制的优势.为了在西昆仑地区圈定黑恰-三十里营房铁多金属矿化带,主要运用高分遥感解译和矿化遥感异常信息增强与提取技术,配合适量的野外调查验证与采样测试工作,建立遥感综合找矿模型,为后续区域地质矿产工作规划部署和矿产勘查提供依据.本文以西昆仑黑恰一三十里营房铁多金属矿化带为研究对象
测井作为深部金属矿找矿的重要手段已应用多年,但其找矿应用效果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以福建省尤溪县梅仙镇峰岩-谢坑矿区钻孔测井资料为研究对象,解剖了三分量磁测、电阻率测井等方法在该区深部找矿中的应用效果.认为做好矿区深部找矿中的测井应用条件分析,并在矿产勘查过程中运用多种测井结果与矿化的关系,有助于减少区域找矿工作的盲目性,适合条件的钻孔中磁测、电阻率测量是很有效的物探方法,在验证地面弱磁异常,发现和预
由我单位承担新疆地勘基金管理中心《新疆西准噶尔达尔布特一带1:5万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普查项目》,经过两年多的野外工作,项目顺利完成.工作区位于新疆成吉思汗山东北段,隶属新疆托里县管辖,项目工作中筛选出一批有价值的物化探异常,现就拿尔扎塔什北物化探综合异常进行剖析,对该区下一步工作方向进行探讨.我国铬矿资源短缺,铬是冶炼不锈钢、特种钢和制作耐火材料的重要原料。作为铬铁矿找矿的重点区域,历史上曾有过萨
大兴安岭地区已发现的银矿床多达10余个,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银成矿地区.已探明的大型银矿床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中南段的黄岗梁乌兰浩特成矿带,少量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得尔布干成矿带.在这些矿床中,银主要呈独立银矿物产出,银矿物多达40多种.本文对大兴安岭地区主要银矿床的银矿物进行划分总结,对研究的双尖子山矿区银矿物具有重要启示.
随着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核粒子的测量技术逐渐提高,地面伽马能谱测量方法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在铀矿勘查、金矿勘查、基础地质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伽马能谱测量是根据测量U、Th、K的伽马放射性的混合谱来确定他们在地层中的含量.研究区域经历了华力西期运动和燕山期运动,整个地区第四系覆盖较为严重,出露矿化点零星分布,岩性较为简单,以白垩统白音高老组为主,主要为灰色、紫色熔结凝灰岩,灰绿色、灰紫色绢云母化凝灰
大庙斜长岩杂岩体是钒钛磁铁矿的矿集区,该区具有生成大型—超大型钒钛磁铁矿的地质条件.目前,在该区已发现大庙、黑山、乌龙素沟、东大洼、大乌苏南沟、罗锅子沟等大中型矿床7处.长期以来,大庙式铁矿的岩浆晚期矿浆贯人成因被广泛接受,但是最近新发现的大乌苏南沟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体特征与"大庙式铁矿"有所不同,而与攀枝花式铁矿类似.本论文在充分收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庙斜长岩杂岩体构造格架及其演
土地岭铌钽矿位于南秦岭造山带中部北大巴山东段南侧.主要出露新元古代武当岩群至志留纪中-浅变质地层.局限分布的基底由新元古代武当岩群构成,变质程度为低绿片岩相一绿帘角闪岩相,大面积分布的盖层从南华系到志留系连续沉积,为一套浅变质岩系;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主要为早古生代发育的基性-超基性岩和碱性杂岩群;区内构造格局形成于印支期陆-陆碰撞造山期,主体属南秦岭逆冲推覆带,发育一系列由北东向南西的叠瓦状逆冲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