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黄遵宪:其女性观的先进性

来源 :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03582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一个日本女性的视角出发,就黄遵宪的女性观进行了阐述。首先回顾了日本的汉文教育情况,然后从文学方面对黄遵宪的女权主义观念进行了介绍。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农区蒙古族村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然后调查了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蒙古族聚居村落——烟台营子村,通过对该村基本情况的分析,主要考察了当地民众的民间语言,包括蕴含生态意蕴的农谚及农耕生态系统模塑的日常生活语言习惯,并对其可以映射出该区域生态民俗价值观建构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
蒙古民间故事文本的搜集整理及出版发行工作伊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民间故事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作取得了世人注目的巨大成就,有力地支撑了该民族民间故事的学术研究。为了讨论蒙古民间故事文本搜集整理工作的实际效果,本文首先将这一百多年的搜集整理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即上世纪初至四十年代末、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并主要分析了第二个时期搜集整理的蒙古民间故事文本
在民间文学的任何一项研究当中,无论所选取的研究方向怎样,也无论所要达到的学术目的是什么,总离不开描写。如何使描写的成果更加规范,更具有科学性也是目前应该努力探讨的问题。在语言学研究当中描写研究进行借鉴的,语言学的语言志的描写规范。并提出在民间文学描写研究中应首先对民间文学是什么、民间文学的构成及民间话语权进行认真考虑。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意义及民俗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提出为了推动中国民俗学的进一步发展,全国和各地区民俗志的编纂尤为重要和迫切,并分析了当今的中国民俗学所具备的编纂“中国民俗志”的各种条件。然后介绍了《中国民俗大系》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及科研价值,给出了各省市在介绍本地区民俗历史概貌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基础上,还应主要记述的项目。最后作者殷切地希望《中国民俗大系》的出版,能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中国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建设,历经从地方到全国、从平面到立体的不同范式与类型。本论文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9年一1949年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建设初始期;第二阶段,1949年~1979年,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建设发展期;第三阶段,1979年~1999年,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建设转型期)对20世纪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建设的方法、特征、价值与意义,进行分期研究与总结,以探索中国少
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研究,表明对于民众的关注和启蒙工作,是通过歌谣的形式开始的。歌谣运动适时的发起了,很好地配合着启蒙运动的进行,起到了民众启蒙的作用。针对歌谣运动的发起原因及运动情况,提出了歌谣运动的意义所在,即学科发微。
本文立足于历史上都市民俗书写的流变,检讨当代都市民俗志的不足,以另一种眼光来透视新时代的“市景”,思考未来都市民俗志如何书写。首先提出了都市民俗志的必要性,然后从文献典籍中的都市民俗的记载中分析了城乡分野的记录传统,并针对当代都市民俗志调查讨论了寻找城市土著的局限性,最后以展望了对未来都市民俗志的想象,即“另眼”看“市景”。
从遗留物观念到工艺品概念,再到非物质文化范畴,工艺民俗研究在理念上悄然演绎着“人物分离-人物融合”、“物境抽离-物境互合”的变奏曲。以此为基础,本文试图描述和解释的“手艺人民俗志”既具有学术史上的接续意义,亦有当下语境中的自身建构,表达着工艺民俗研究在历史和现实、普同和特殊等关系上的辩证性质。文章首先对手艺人民俗志的研究取向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对手艺人行为过程性、知识表演性及观念能动性的书写介绍了手
通过对民俗志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笔者将我国“民俗志”划分为两类:一是传统民俗志,即文献民俗志,二是现代民俗志。然后针对我国传统民俗志写作情况讨论了现代民俗志隐去的概念及其书写程式,并对现代“民俗志”概念的产生和形成进行分析。最后对民俗志书写及其范式转换的研究,提出了“民俗志”书写的可能形式及类型。
黄遵宪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改革家。他哲学论中的进化观、传统论中的批判观、民主论中的进步观以及经济论中的变革观,合组为黄遵宪独具特色的改革论与文化意义中的现代化论。之所以说黄遵宪的改革论是“文化意义中的现代化论”,是因为他不仅从“制度”的视野设计中国的改革,更从“文化”的平台,考察中国改革的成败利钝。在他看来,中国改革之所以失败,表层看固然是制度设计的不周与推行的艰困;而实际上则为旧文化重重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