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河南两次特大暴雨过程观测分析及思考

来源 :2017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569148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7月9日和19日,河南省北部出现了两次罕见特大暴雨过程,给人民生活及各行各业造成重大影响和财产损失。本文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两次过程的降水特点、引发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境场条件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观测分析发现:这两次特大暴雨过程共同具有降水强度大,日雨量大,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对流特征明显等特征,且两次过程中均有测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不同之处在于7月9日过程暴雨局地而7月19日过程暴雨范围广。两次特大暴雨过程影响系统不同,7月9日过程由暖切变线影响,系统弱,但降水效率高,而7月19日暴雨则由西南低涡和西北低涡相向移动过程中,诱发河套低涡,并与地面气旋共同作用,在华北暴雨东高西低的典型形势下,西南和东南急流提供充沛水汽,低涡切变线和边界层辐合线在高湿区触发对流。两次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境条件和中尺度对流特征具有许多共性:二者共同具有来源于热带和副热带的暖湿空气在暴雨区辐合,持续输送充沛的水汽,具有极高的整层可降水量、强低层水汽辐合等极端水汽条件。两次过程中太行山地形阻挡使得山前有中尺度辐合线和中尺度涡旋生成、发展、维持,地形的强迫抬升和中小尺度系统触发对流单体迅速生成,中层冷空气的侵入使对流单体发展加强并高度组织化,形成类似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结构,对流云团都具有低质心暖云降水特征,且伴有明显的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特征。对7月19日过程中的中尺度涡旋产生机制分析认为:高层位涡下传有利于天气尺度低涡的发展,低涡切变强迫高温、高湿区的对流发展,形成中尺度涡旋;对流释放潜热又促使天气尺度低涡发展。这一正反馈机制有利于对流系统长时间维持,形成极端降水。通过对这两次罕见暴雨事件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和思考,提出北方暖区暴雨的形成机制、极端水汽条件的形成原因及与气候态的异常对比,对流单体的“列车效应”和后向传播的机制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直流电阻率方法原理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物性方程满足泊松方程,因此,对低阻、高阻体均具有明显的物理响应,且其分辨率不受电磁波"频率"影响,适合于深部空间开发利用大尺度工程
  本文从麦克斯韦方程出发,基于非结构矢量有限元法,使用由欧拉旋转得到的电导率张量刻画各向异性介质的电导率特征,使用有理Krylov子空间实现矩阵指数函数降阶求解,得到任意时
  不同物态下,水的电性参数有很大差异,极地地质勘探研究多是通过电阻率差异对冰雪水等介质进行区分,为了实现通过介电性差异分辨冰雪水介质的可能性,本文基于瞬变电磁法理论,引
  针对2016年5月2-3日的一次北上黄海、渤海的爆发性江淮气旋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其极端性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并与历史同期一次过程做对比。结果 表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23日盐城强龙卷过程。研究表明:这次盐城阜宁、射阳EF4级龙卷发生于副热带高压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与东北低涡后部南下
  基于多源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分析1614号台风“莫兰蒂”致灾大风的风场结构特征及成因。“莫兰蒂”台风是继5903号台风以来影响厦门地区最强的台风,其强度低于台风“威马逊
  在对九瑞铜多金属矿集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九瑞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多元空间数据库,构建了区内找矿预测模型.以MORPAS3.0软件为平台,定量对与
  基于2015年湖北省环境监测数据和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3种地形下空气质量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 表明,湖北省空气质量总体呈现两边低中间高、山区低平原高的特点,
  2016年超强台风“尼伯特”和“莫兰蒂”的路径极为相似,登陆福建北上途经太湖流域后入海的路径也几乎重合,但造成的太湖流域的降水却迥然不同,前者仅个别测站达暴雨,后者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