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珠母贝足丝中金属介导的纳米孔洞的微观结构

来源 :“全球变化下的海洋与湖沼生态安全”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rf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生物大分子的序列和三维结构,生物材料的微观结构,几何排列和纳米界面对于其多功能性和优异性能也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和发现自然界中材料的微观结构是仿生的关键步骤.贝类的足丝不仅对贝类的发育、防御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其足丝也可以对海水中仿生粘合起到启发,同时,也可以为研究贝类响应全球海洋气候变化的机制提供基础.本研究利用冷冻切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等材料学技术研究了海水珍珠贝类重要的品种,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足丝的微观结构.我们发现,其足丝有两层不同的蛋白纤维构成——致密的角质层和较为疏松的核心层,在核心层和角质层的蛋白纤维之间中均存在不规则的纳米孔洞,角质层纳米孔洞的面积为0.01~0.48μm2,核心层的为1.5×10-4~0.0024μm2.同时,这种纳米孔洞是由金属离子如Ca2+,Al3+,Fe3+和非金属Si4+与蛋白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利用EDTA除去这些离子可以扩大这些孔洞的面积.与贻贝相比,合浦珠母贝的角质层并无500nm左右的纳米球.这暗示着合浦珠母贝足丝的特殊结构可能具有与之不同的抗拉伸机制.此外,其足丝中还含有大量的多巴(dopa)和微量的S,Cl,Na,Zn元素,可能对足丝的黏附和拉伸性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综上,我们的研究揭示了贝类足丝中一种独特的微观结构,让我们认识到自然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策略,为人工纤维材料的合成提供启发,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贝类足丝对于外界环境的响应.
其他文献
会议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物种多样,已知的大型海洋生物就有2.5万种.对海洋物种的准确识别是海洋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基础性的工作,但我国专业的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团队规模有限,依靠传统的形态鉴定方法鉴定海洋生物物种有较大局限性,无法满足海洋科研、海洋经济和管理的需求. “我国近海海洋生物DNA条形码资源库构建”项目由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部署,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
5-羟色胺(5-HT)广泛的存在于各种动物的消化道中,并影响虾蟹类的生长和繁殖,5-HT2A受体是传导信号的重要受体之一,其在维持胃肠道神经效应细胞的功能和其他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HT2A受体在中华绒螯蟹中肠、肠球和后肠中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5-HT2A受体在中华绒螯蟹中肠、肠球和后肠均有分布,阳性物质呈棕褐色。在中肠,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细胞的胞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