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河套灌区荒地水盐运移规律的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根据2006年野外试验资料,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秋季储水灌溉(简称秋浇)盐荒地的盐分和水分运移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荒地中1m深土壤含盐量减少了256.8g/m2.如何保存和利用秋浇后冬季冻结时土壤表层的水分,减少春旱程度,并且尽量降低盐害,同时达到节约用水的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秋浇期间的水盐运移的研究,对秋浇灌溉节水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分析新疆石河子市供水工程开发利用现状,建立石河子市供水安全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指标体系中各因子,确定各因子权重,得到各个因子影响石河子市供水安全利用的重要性排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为石河子市供水工程安全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以新疆石河子灌区污水灌溉安全性评价为对象,以污水灌溉是否安全为评价总目标,通过进一步划分子目标及子子目标,建立了污水灌溉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相对合理的评价标准,建立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以新疆石河子灌区污水农业灌溉实测数据作为样本对网络进行学习训练,比较其结果得出最优的网络结构和学习参数,最后根据得出的最优网络对新疆石河子灌区污水
从支付能力的角度定量研究农民对灌溉水价的承受能力,提出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农民灌溉水价的支付能力,以江苏省五岸灌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综合评价农民家庭经济水平,以及不同收入水平下农民支付能力水平,并分析了支付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支付能力农户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随年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农户的支付能力水平逐步提高;不同支付能力组农户的收入和支出构成对支付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表
根据对比过度放牧和禁牧草地的观测数据,分析在天山天池自然保护区过度放牧引起的区域环境变化,包括生态类型的变化,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以及动植物资源的变化等,并在总结天山天池自然保护区放牧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新疆早区绿洲农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水资源的制约,传统的灌水方式不但浪费大量的淡水资源同时也造成了农田的次生盐渍化.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有效的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为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构建了一体化的技术平台.
设置不同的水质(钠碱化度SAR和盐分浓度C)处理,通过室内小土柱试验,研究水质对两种土壤水力传导度和盐分淋洗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传导度随着灌溉水的SAR的增加和C的减小而减小;当水力传导度很小时,盐分不能完全穿透土柱,相对盐分浓度小于1;水质对盐分淋洗量的影响不大.置换土壤中的盐分大约需要8~10 个孔隙体积的水量;水质对盐分淋洗时间的影响很大,不同水质置换相同的盐分时间可以相差10倍以上.
试验连续三年(2003~2005 年)研究了华北半湿润地区微咸水滴灌条件下,当滴头正下方0.2m深度土壤基质势(Soil Matric Potential:SMP)控制在-10~-50 kPa时,不同盐分浓度微咸水(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Saline Water:ECi)对番茄、黄瓜产量和土壤盐分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ECi(1.1~4.9dS/m)和SMP处理对番茄
本文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和时空转换方法,研究了垄作覆膜条件下,利用负压计控制滴灌滴头正下方20cm深度处土壤基质势的水盐调控方法开发利用盐碱地(第三系红土盐碱土,开发利用前120cm土层内的土壤含盐量为1.3%~3.0%)第1、2、3、4年后,土壤盐分及pH值的变化过程以及玉米生长季内土壤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季内,不同滴灌种植年限土壤盐分都得到淋洗,在新开垦的地块上淋洗效果尤其明显;随
为深入、系统地研究农用保水剂在盐溶液中的反复溶胀性能及粒径对其吸水倍率的影响,以爱森及科瀚"98"两种保水剂为实验对象,将这两种保水剂筛分为>3mm、2~3 mm、1~2 mm三种粒径,连续吸去离子水五次、吸盐溶液五次,将后续的吸水倍率与初次作比.结果表明:在去离子水中,保水剂反复吸水倍率先增高后降低;反复吸一价盐溶液五次后,爱森降到初次的60%~70%,科瀚"98"为初次的50%~60%;反复吸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全球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研究者们设法通过使用数学模型来模拟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和机理以及预测富营养化状态随时空动态变化的过程.用于研究湖泊富营养化的模型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水质数学模型、生态—动力学模型和生态结构动力学模型.本文对不同种类模型的优缺点和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并对未来湖泊富营养化模型的发展方向做了简要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