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再生电能回馈系统装置控制研究

来源 :2016年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学术年会暨2016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技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gin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回收问题,根据再生制动不同方案的优缺点,最终采用了最新的双向能量逆变回馈系统方案,该方案不仅能够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而且能提高地铁运营效率和设备安全运营性能、降低地铁运营成本。因此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针对地铁机车制动时回馈能量的流向进行仿真建模,将模型简化来分析能量的回馈情况符合实际的工程需要,具有功率因数高、系统动态响应快、系统稳态性能好、谐波畸变率低和直流电压稳定性好等特点,其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好,回馈效率高。
其他文献
在传统接触网支柱基础的设计、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法上加以革新,对设计、施工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接触网坐标法平面布置设计、无轨测量及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不同专业间的施工干扰,缩短工程工期。根据上海、苏州、南京等国内多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接触网基础较为集中的区域中运用,如车辆段、停车场及大型站场是切实可行的,相比铺轨完成后再进行接触网基础施工,可节约总工期一个月以上,缩短了建设周期,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通常采用的是三级供电方式,整个供电系统由AC 110 kV, AC 35 kV环网输配电系统和DC 1500V牵引供电系统组成。其中35 kV开关柜是否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对地铁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若该系统出现问题可能会向下影响直流牵引系统,向上影响110 kV系统,从而导致地铁供电系统瘫痪。而GIS开关柜是一种非常成熟,运行经验极其丰富的开关柜选型方案。相比之下,S
为满足城市轨道交通DC1500V和DC750V直流开关大电流脱扣值校验和脱扣试验要求,基于全范围软开关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设计了地铁专用直流大电流整定装置,并介绍了该装置的组成、功能及应用,总之,轨道交通直流大电流整定装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既可满足现场移动试验需求,又可满足固定试验室使用,可降低现场试验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试验效率,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高速、多样化发展,为保证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设开通新建项目,通过对综合联调的组织技术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个可以验证整体系统功能、指标、参数,以及运营组织准备情况的可行性技术方案,以供同类项目借鉴与参考.
针对10kV电力线路故障多端测距系统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就系统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采集终端简图作了说明,重点分析了关键技术的解决措施和可行性。故障多端在线测距系统的提出目的在于解决复杂的10 kV铁路电力高压线路故障定位问题,当发生故障后,能够直观指出故障位置。得到故障信息后,再去巡线或使用电缆故障探测仪查找具体故障点,不再盲目巡线、定位,以实现快速处理故障,提高供电可靠性,保证行车安全。
通过对补偿绳进行疲劳试验、查找施工资料、理论分析等方法从补偿绳的机械性能、化学成分、补偿装置施工安装等方面分析其发生损伤的原因,从而提出在施工放线安装补偿装置后,应及时固定坠砣防止其自由旋转,从而解决补偿绳内部应力放散(松劲),补偿绳各股受力不均问题。钢丝绳型号为8T25Fi+IWR-8.75,直径为8.75 mm,结构为8T( 1+6,6+12) +7 (1+6+12),仅限使用于补偿坠砣负载不
广州地铁一号线改造工程是我国第一个进行接触网柔性改为刚性的改造工程,同时也是世界上首例在不停运的条件下进行接触网柔性改为刚性的改造项目。笔者有幸主持了TLA4锚段在不停运条件下接触网柔性改钢性的实验工程,并参与了TL37、TL40、TL45锚段的改造施工。在改造期间及运行至今未发生一次弓网事故,验证了柔改刚施工的安全性,为今后地铁在不停运条件下的接触网柔改刚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国内多个城市的
分析研究了逆变回馈型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的主电路设计和正弦脉宽调制(SPWM)策略,利用电压有效值及PI比例积分调节器的控制策略实现闭环控制,使其在负载电阻突变的情况下,能稳定在一个预期的电压幅值.基于dSPACE标准组件和Matlab/Simulink软件环境,建立了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平台并进行了半实物仿真.结果表明,这种基于dSPACE的仿真系统具有构建便捷、高效和精度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数字
指出了分裂式变压器等值模型与三绕组变压器模型的对应关系,基于其简化电路,根据变压器铭牌参数推导了仿真参数的设置算法.以ZSF10-4000/35整流变压器为例,通过搭建实验仿真电路,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最后应用上述方法,构造了12脉波整流机组的模型,并验证了其外特性曲线,为牵引供电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结合地面式锂电池储能系统,介绍了储能系统的基本结构,分析了已经投入实际运行中的5套储能系统的结构、控制方法及各自的特点,通过对比不同系统之间的差异,提出了对于未来轨道交通储能系统研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