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的历史溯源与现代启示--以刑罚改革为中心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88ls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改革的巨大源泉之一。虽然中国古代的法律被概括为“诸法合体,以刑为主”,刑即是法,法就是刑,而且严刑峻罚是其重要特征,但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同样孕育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从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上讲,需要对宽严相济进行历史溯源,以正本清源;从服务改革实践的角度看,应该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意义认真加以阐述,以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执行问题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国内方面和国际方面。在1990年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关于如何处理罪犯和罪犯的问题所作的一份工作报告提到,“报告机制处于联合国机制的核心,这个机制是为了提高人权和司法执行的标准”。基于报告,可知现在在国际体系下努力地创造有效的监管体制有着坚固的历史。报告作为国际人权机制旨在致力于已批准的公约和建议的工作,以及国家联盟在处理少数民族与被控制的地区的努力
本文主要就如何贯彻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从实体法上严格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从司法上严格掌握死刑适用的标准,以及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问题,在理论上作一探讨。指出,研究中国死刑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贯彻“少杀、慎杀”的政策,进一步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这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减少社会对立面,符合党中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决策。中国的死刑制度改革要坚持从中
对未成年人不得判处死刑已经成为联合国人权公约和少年司法准则中关于少年刑罚配置与适用的一项基本原则。一个国家无论是否批准联合国有关规定未成年人不得判处死刑的国际公约,都应当接受这一原则的约束。文章介绍了未成年人不判死刑原则在中国确立的历程,并将其逐步延伸。鉴于青年与未成年人并无本质区别,建议刑法将未成年人不判死刑原则延伸于青年群体,即对于年轻的青年绝对不得适用死刑,年长青年一般也不得适用死刑,如果罪
笔者关注的重点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的第9条和第10条,也就是关于审前拘押和监狱系统。文章首先探讨了减少监禁的影响,然后就社会如何才能从严重依赖监禁向仅在实现司法体系目标必要时才动用监禁手段过渡进行了论述。
笔者从我国刑事法治的角度,就联合国人权公约贯彻实施中有关沉默权、酷刑与死刑的几个较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从我国刑事法治发展的现状、我国的历史传统、社会观念等实际出发,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中国人权的刑事司法保障完全符合国际要求与标准。立足国情民意,以国际人权保障的现代法治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完善立法,规范执法,构建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权保障的刑事法治的和谐状态,才是国际人权公约在中国刑事法治
本文拟从理论、立法与司法的角度,对量刑程序的正当性与正当的量刑程序做一些探讨,并就如何构建中国的量刑程序提出初步意见,以期引起有关人士对全国人民法院正在开展的量刑工作规范化改革给予关注,建言献策。
本文对检查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构建社会土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也是检察机关在服务和谐社会过程中不断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因此检察机关应充分履行民事检察监督职能,完善监督立法,拓宽监督范围;规范抗诉时限,提高监督效率;探索公益诉讼,增强监督效果;运用非诉讼手段,促进社会和谐。
审查起诉的一项基本功能在于确保起诉具有合理根据,防止公诉权滥用。就认罪案件而言,认罪意味着犯罪嫌疑人放弃对抗,起诉具有明显的合理根据。因此,对于认罪案件,如果犯罪嫌疑人同意立即起诉的,经过检察机关决定,可以简化审查起诉程序。这有助于纠正中国主要依托于案件审判程序简化的片面思路。
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律正式建立了简易程序和“被告人认罪案件”审理程序,后者又被称为普通程序简化审程序。中国的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简化审理程序都属于便捷、速决程序的一种,但二者既不同于美国的辩诉交易程序,也不同于大陆法系国家的“处罚令程序”。简易、速决程序是当今世界各国为解决司法资源的有限性而做出的刑事程序繁简分流的必然结果,也是为解决刑事诉讼公正与效益之间价值冲突所采取的必要措施。通过近几年实施的效果
本文从成绩、种类和幅度三个方面对量刑规范化工作进行了研究,在数据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量刑建议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量刑建议实施期间,怀疑不断,但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量刑的监督效果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