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个案管理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_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根据学校个案管理的核心要素设计访谈提纲,访谈了湖北省9所高校。随后,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扎根理论分析受访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个案管理的开展情况。目的 在于呈现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个案管理的现状与不足,并就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个案管理的开展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语言饱和”是指长期注视或多次复述词语后,感到所注视或复述的词语不像一个拼写正确的词语的主观感受。大多数研究者采用快速种类判断范式对语言饱和效应进行了研究,认为语言饱和实际上是一种语义饱和,即在大量复述或长期注视后,对同类语义词语的反应速度和正确率降低的现象。语义饱和的研究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不同类型的词语对于语义饱和的影响却知之甚少。已有的研究表明,情绪效价是影响词汇加工的重要因素。因此,
时间是相对抽象的概念,常常需要借用具体的空间概念来表征和理解。这种借用空间概念描述时间概念的语言现象简称为“时空隐喻”。时空隐喻系统中存在两种时间运动视角:自我动与时间动(Clark,1973; Lakoff & Johnson,1980)。已有研究发现事件的情绪效价会影响人们的时间运动视角选择,正性事件会促使更多人选择自我动的视角,而负性事件则相反(Margolies & Crawford,20
情绪会影响认知。过去关于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效价和唤醒度维度,而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Harmon-Jones & Gable,2010)认为情绪的动机强度也影响人们的认知加工,具体表现为,高动机强度的情绪(如愤怒和欲望)将窄化认知范围,而低动机强度的情绪(如宁静和悲伤)则扩展认知范围。解释水平(Construal Level)是人们对事物或行为不同抽象程度的表征方式,是一种认知方式。本文
视觉通道外的因素能否影响我们的视觉呢?尽管很多证据表明非视觉因素可以影响视觉,但是仍有观点认为视觉是不受非视觉因素影响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抽象语音标签(如,语音“昆虫”)这一非视觉因素进一步探讨了这个问题.Lupyan 和Ward(2013)发现具体的语音标签(如,语音“蝴蝶”)可以促进与之匹配的被持续闪烁抑制的客体(如,蝴蝶图片)进入意识.首先,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用更为抽象的语音标签
听觉系统有能力探测到耳间相关性的动态变化,然而,我们尚不清楚这种能力如何受到听觉场景中其他客体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不相关片段探测任务(Break in Interaural Correlation,BIC),研究听觉客体空间弥散性对目标客体不相关片段时长阈限(Duration threshold)的影响,及其频率不对称性。同时呈现的200Hz、400Hz 和800Hz 中心频的窄带噪声。在
在近几十年的视觉认知研究中,对生物运动的视觉加工机制的探索十分丰富。生物运动是一种具有生命体特征的运动形式,如人的奔跑、动物的捕猎等,对生物运动的加工过程中体现出人类认知系统的特性,这方面的研究十分有助于深入探索人类认知的规律。目前的相关研究中一般以人或动物的运动作为实验材料,生物运动的素材通过动作捕获技术进行采集,首先在身体的关键部位安装运动传感器,在运动过程中将传感器返回的位置数据记录下来,实
近年来道德评价在内群体评价中的重要性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通过系列研究探讨道德评价在中国是否作为最重要的内群体积极评价指标,以及在自然状态和发生内外群体比较的情况下,成员对内群体在道德、能力和社会性评价的特点。研究1 和研究2 采用问卷研究方法,结果均显示成员在内群体的评价上对道德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能力和社会性。研究2 还显示,观测数据与假设的三因子模型的拟合度最为理想,这表示道德确实是独立
自我—他人重叠指当个体和他人变得更亲近时,在身份和认知表征上都有融合的倾向,其包含感知亲密性和重叠表征两个重要因子。通过系列行为研究,探索自我—他人重叠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研究1 探索血缘关系和交往关系对自我—他人重叠的影响,结果表明血缘的疏远会影响自我—他人重叠的程度,且社会互动促进血缘关系对自我—他人重叠的作用。研究2 考察自我—他人重叠对助人行为和观点采择的作用,结果表明自我—他人重叠程度越
目的:编制《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问卷》,对其信度和结构效度进行验证,对研究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促进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结合文献、个人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建立问卷理论维度,初步编制包含6 个维度58 个题目的原始问卷。邀请心理学专家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审查后,形成包含6 个维度(感知教师支持、感知同伴支持、身份认同、学校氛围、学校卷入和学业投入)54 个题目的预测问卷。
咨询期望,是指当事人带入心理咨询的预先的认知与情感态度,包括对于咨询过程、效果、咨询师和当事人自身,以及有关咨询的其他任何方面(如时间设置)的认知与情感态度。已有研究表明,当事人的咨询期望既可以促进咨询进程或提高咨询效果,也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对当事人的咨询期望进行干预,是促进咨询效果的途径之一。以往对于咨询期望的干预研究中,存在着诸多不足,如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持,使得研究结果难以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