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国双学位项目的本质、困境与可持续发展

来源 :第七届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kerq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时间为序从外部梳理了高校跨国双学位项目的发展进程,以经济学中"合作"的视角剖析了其发展的本质及所隐含的理论逻辑.研究发现,学制的缩短与知识体系间的融合性、学分的减少与学位证书的质量、跨国分段培养与学位证书的合法性是制约跨国双学位项目发展的主要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实现跨国双学位项目可持续发展质量保障的建议举措,包括确认高校开展合作办学的主体地位,明确合作办学目的与思路,重视改善学生学习经历,增强项目忠诚度,多渠道筹措经费,更大程度上实现项目的教育公平,谨慎选择合作对象,“门当户对”开展合作。
其他文献
大学艺术教育为广大教育者所重视,将其视为造就大学生这个社会未来精英团体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健康思想的人文关怀,其终极目标即为社会品格的塑造.但当下大学对于艺术教育还有很多问题.如何更好地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作为拥有完整而真实的人类艺术史陈列的博物馆当仁不让,可以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本文通过对博物馆与艺术教育合作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博物馆的建立本不是单为私人审美的乐趣,它必须为有意
基层博物馆是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但却容易被忽视.基层博物馆老旧陈腐的办馆理念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从借鉴社区博物馆理念,实行"走出去"的理念和转变收藏观念三个方面出发,提出基层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基层博物馆只有关注当地人的文化诉求,体现区域特色,坚持"走出去"的理念,关注当下,收藏"今天",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事关人类福祉的全球运动中,现代博物馆应该通过自己的专业活动,创新思想理念、移易生活方式、改变发展方式、革新发展模式,引导人类清醒地意识到自身行为对环境所产生的后果,意识到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刻不容缓,从而在倡导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成为强有力的文化驱动力.
博物馆肩负了传承一个国家文明、传统的使命,承担了文物考古征集、收藏、研究、保护、陈列展览等职责.但在许多中小型综合性博物馆还承担着青少年科普的重任.本文以博物馆陈列展览和社会性科普活动为切入口,结合淮安市博物馆具体工作,简述中小型综合博物馆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推动方式和效果,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在阐明人才、人才战略概念的同时,分析了海盐文化研究与中国海盐博物馆的人才队伍状况,指出人才对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提出了中国海盐博物馆实施人才战略的对策,包括创新观念、政策引领,遵循规律、机制护航,合理规划、统筹实施,"双轮"推动、不拘一格,校馆联盟、成果双赢.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同步伴随,其发展态势将不可持续.因此,使青少年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博物馆作为特殊的社会教育机构和文化设施,具有收藏、研究和教育的基本功能,而教育功能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把博物馆的"藏宝"功能看得太重,对其社会教育功能认识不足.对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
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向西部地区发展,缓解区域布局不均衡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云南省和陕西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规模、中外合作者以及办学结构的比较研究能够反映出,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在未来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西部地区内部中外合作办学在发展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专业设置方面仍需科学、合理地调整,需要进一步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国际合作办学同时受国内法与国际法的规制.中国高校海外办学也会涉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适用问题,包括东道国的市场准入、教育服务质量监督与保障、学历学位的认可等领域.国际法层面主要涉及多边贸易协定以及东道国与中国缔结的双边贸易投资协定;国内法层面涉及中国高校海外办学东道国和中国的对外投资与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方面的立法.国际合作办学的经验表明,完善国内法制、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推进中国高校的海外办学.
截至2016年3月,广东省现有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个、项目16个.从办学层次上看,硕士生培养占有较高比例;从外方合作对象看,合作的外方学校整体上办学水平都比较高,基本符合中国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总体要求;从招生方式看,主要有三种;从研究生培养专业分布看,以人文社会科类为主.广东省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招生面临一定的局限、研究生培养层次整体偏低、培养学科偏文科、研究生培养过程"外"
第三国文凭证书的认证(可)是中国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可)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由于涉及此类文凭证书案例的国别和种类逐年增加,其复杂程度也随之不断增加.为了在新环境下为留学人员提供更科学权威的认证服务,认证机构必须构建和优化第三国文凭证书的认证(可)标准.本文系统梳理了第三国文凭证书的三种主要存在形式,分析了认证机构面临的两个主要挑战,指出了构建和优化第三国文凭证书认证标准的主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