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聂荣地区早侏罗世末期的岩浆混合作用

来源 :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b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拉萨地体上在中生代时期发生了大规模岩浆活动,除白垩纪岩浆活动外,早侏罗世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岩浆活动时期,其岩浆活动产物分布在拉萨地体中南部和北部安多-聂荣等不同地区。相对目前已经得到更多关注的白垩纪岩浆作用,早侏罗世岩浆作用受到的重视程度仍然较低,对其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总体上缺乏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系统数据,特别是缺乏花岗岩类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性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为更好地了解藏北聂荣地区早侏罗世时期的岩浆作用性质及其约束的区域构造演化信息,本文在详细野外观察的基础上,对聂荣岩体中的花岗岩类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这些新获得的数据对聂荣岩体的岩石成因和可能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约束。
其他文献
@@熔融包裹体是矿物在结晶过程中捕获了岩浆而形成的,石英斑晶中的硅酸盐熔体包裹体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对斑岩系统中的熔体包裹体却鲜有研究。近年来随着镜下观察和测试手段的提高,人们对于包裹体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流体,而是逐渐把领域延伸到熔体包裹体。本文通过对驱龙斑岩型矿床的熔体包裹体研究发现了岩浆出熔流体的新证据。
@@青藏高原从北到南主要由四个大陆地块或地体组成,依次为松潘-甘孜杂岩、羌塘地体、拉萨地体和喜马拉雅带。夹持于班公-怒江蛇绿岩带与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之间的拉萨地体由~套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变质岩系、古生代-中生代沉积岩和大量的中、新代岩浆岩组成。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分布在拉萨地体中南部的高级变质岩系形成在前寒武纪,是拉萨地体的变质基底,被称之为念青唐古拉岩群、波密岩群、林芝岩群、松多岩群或冈底斯岩群
@@在青藏高原的冈底斯南部地区,中深变质岩系主要分布于东构造结两侧,构造结西侧靠近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出露南林芝岩群,构造结东侧的察隅地区出露德玛拉岩群。
@@习惯上,将我国西南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称为“三江”,其地理位置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三江”北段地区是“三江”的北(西)延部分,其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的玉树一治多以南、唐古拉山以北,其构造位置位于金沙江缝合带和斑公湖一怒江缝合带之间,属古特提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丹巴地处于特殊的松潘一甘孜造山带。位于龙门山构造带、川滇构造带、金汤弧形构造及青藏滇西印尼“歹”字构造等四个构造体系的交接部位,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成矿区。
@@青藏高原因其独特的环境地理条件而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一个关键地区。藏北的羌塘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和核心,是对全球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但是限于极端恶劣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这里却是目前研究最少的地区。本次根据1:25万玛依岗日幅、1:5万戈木错幅地质调查成果,通过野外剖面及路线地质资料,分析了羌塘中部地区中更新世以来主要沉积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结合大沙河河流-黄土沉积剖
@@西昆仑造山带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结合处,是研究特提斯洋演化和探讨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的重要地区。康西瓦构造带作为西昆仑造山带的重要构造界线,长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很多专家认为康西瓦构造带是古特提斯洋最终闭合所形成的板块缝合带,但目前对其形成时代存在着印支期、海西期还是加里东期的争议。
@@最近的研究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普遍经历了>30Ma的高温变质和地壳深熔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和花岗岩。限定这些深熔作用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生时间和机制对深化理解在古老大型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中,地壳深熔作用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构造动力学效应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雅拉香波片麻岩穹窿位于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的最东侧,是最典型的片麻岩穹隆。该穹隆发育多种类型的花岗岩和高级变质岩,其中淡色花岗岩在核部和边部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年轻和最典型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很多地质问题成为国际研究热点。但到目前为止,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时间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从-70Ma到34 Ma都有。拉萨地块南部的冈底斯岩基,记录了从新特提斯洋开始向北向欧亚板块下发生俯冲消减和随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并发生大陆俯冲以来的各种岩浆活动。这些岩浆活动的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形成的构造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泽当地区出露的3
@@青藏高原的地壳增厚与高原隆升研究一直是青藏高原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地壳增厚后,由于重力均衡作用,会引起地表的逐渐隆升:大规模地壳增厚造成岩石圈根部的重力不稳定性,可能引起拆沉或对流减薄作用,随后软流圈上涌则可以引起地表的快速隆升。于是地壳增厚发生时间的确定可以对地表隆升起始时间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制约。近年来,埃达克岩及相关实验岩石学研究表明埃达克质地球化学特征可能反映岩浆来源深度在—5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