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岩石圈断离的新证据:中部拉萨地块北部早白垩世岩浆作用记录

来源 :2012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i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了中部拉萨地块北缘申扎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数据,结合酸性火山岩的锆石Hf同位素数据认为申扎地区早白垩世玄武岩来源于富集地幔物质,而中酸性火山岩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不同程度地混入了幔源物质。提出申扎地区~113Ma大规模火山作用主要源于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洋岩石圈的板片断离和相关部分熔融事件。
其他文献
会议
板内海山是由地幔柱的热点作用形成的,对海山成因机制的研究促使了地幔柱假说的产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板块构造理论与地幔柱假说分歧的根本在于地幔异常是源于与板块构造运动相关的浅部地质过程还是源于深部地幔。
本文选取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性比较强的台湾海峡地区、北部湾地区和阳江地区作为三个典型地区进行研究。根据地震的静态库仑应力原理,利用弹性位错理论和分层地壳模型,首先对华南沿海地区1994年9月16日发生于台湾海峡南部的7.3级地震进行了研究。利用台湾海峡7.3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滑动分布模型的资料,计算了其造成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相比之下,北部湾海域地震活动相对较弱。
会议
会议
本文选取莱历斯高尔矿区花岗闪长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体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岩体成因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通过综合分析说明莱历斯高尔岩体最可能形成于准噶尔洋向南俯冲的大陆弧背景,可能为中元古代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而形成。
本文研究的重点区域位于谢米斯台山西段,运用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研究谢米斯台西段的花岗岩体,拟解决花岗岩体成因、形成年代及构造环境。结果表明,谢米斯台地区I型花岗岩(登德特萨拉)可能是额尔齐斯-斋桑洋向南俯冲使得新元古代原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谢米斯台地区A型花岗岩可能是洋壳俯冲环境下有软流圈地幔物质参与使得新元古代原始地壳脱水部分熔融的产物。
在新疆东准噶尔北缘地区,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于采坑及钻孔中发现大量的含矿流纹斑岩,通过对流纹斑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形成流纹斑岩的原始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源区,并在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与少量年轻的地壳物质发生了混合作用。流纹斑岩中发育大量的含铜、钼的绿帘石+石榴子石脉,显示其与成矿关系密切。推测索尔库都克可能为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
本文以MORN型玄武岩成分为例,计算了NCFMASHTO体系下的P-T视剖面图,按照角闪石分类标准对所模拟的角闪石进行了区分。在变基性岩相平衡计算中,所使用的蓝闪石模型可以模拟出蓝闪石和蓝透闪石,阳起石模型可以模拟出阳起石和蓝透闪石,普通角闪石模型可以模拟出更多的角闪石类型,模型角闪石并不与自然分类中的角闪石类型一一对应,应对模拟结果视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本文选择了雅鲁藏布蛇绿岩带西段仲巴和中段日喀则蛇绿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岩石单元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龄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试图探讨雅鲁藏布蛇绿岩的成因及构造环境。结合它们锆石U-Pb年龄,提出在~130Ma,由俯冲板片的下沉而在弧前地区形成伸展背景,发生减压熔融,快速形成了该蛇绿岩带中、西段的主体部分。该俯冲在~120Ma结束,然后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形成了新的低角度的俯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