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构架下总分馆数字共享平台的搭建与应用--以浦东图书馆总分馆数字平台建设为例

来源 :第九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uxiu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举例浦东图书馆根据总分馆体系建设现状,利用数字阅读设备,在挖掘和使用前台读者数字阅读资源的基础上,构架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数字化管理后台,整合分馆资源,展现分馆服务特色,打造联系紧密的总分馆体系.阐明公共文化体系总分馆建设,可以利用已有体系构架,借力大数据揭示平台,发展有效、合理的信息化、数据化、平台化的总分馆管理模式.
其他文献
通过从《唐船输出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年》中提取载运汉籍唐船的出帆地,发现在顺治年间福建出帆的唐船运载书籍多,是出口汉籍的主力,建阳的衰落导致福建无书可供出口,1724年后唐船出帆地大部转移到了乍浦,在五六十年时间里,出口书籍规模大、数量多,反映了江南书籍市场的一个样态.湖州书船成就了乍浦在汉籍外销中的特殊地位.
借助技术与科技,新媒体在客观条件上加速了出版生态的转变,编辑在内容出版、策划的工作中亦会面临很多新难题和挑战,编辑身份定位模糊,编辑角色也面临消解与重构的风险.本文通过梳理发现编辑角色的内涵随着媒介物质载体的流变而不断更新,在新媒体引导的“数字化出版”转型期,编辑角色亟须从“编辑经验”“互动结构”和“媒介化”三个维度出发,在新的出版生态下,重新定位编辑角色以避免身份的模糊性.
民国出版史上,开明书店创造了图书高质量的奇迹.本文认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出版方针,是开明书店图书高质量的前提条件;“不重数量重质量”的竞争策略,是开明书店图书高质量的关键所在;“俊彦云集大家辈出”的编辑队伍,是开明书店图书高质量的根本保障.
进入20世纪之后,为打破在华各国外文报刊对新闻报道与文化传播的垄断地位,中国政府部门、政党机关、文化团体和知识分子群体开启了自主创办并出版英文报刊的历史,力图建构自主的新闻出版传媒,推动中国文化自主向外传播.本文在文献史料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简要概览中国自主出版英文报刊的历史并概述刊物基本特征,进而揭示出它们在中国出版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本文考察了上海沦陷时期名取洋之助创办的太平印刷出版公司,同时论述了出版公司运营中与太平书局、《女声》杂志的关系,以历史描述的方式,揭示在上海沦陷时期一段与出版相关的历史.
国学类图书出版产业的繁荣受政府支持、社会倡导以及学界引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媒介融合的传播环境中,国学电视传播是国学出版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国学电视传播推动国学热向多面延伸,向纵深推进,这不失为推动国学类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的一个路径.
科技在其创造和传播过程中,驱动了共同的人类文化.在不同的时间和文化中以不同的形式和形态存在图书馆、档案馆、画廊和博物馆(GLAMs),已被证明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传播文化的最佳载体,但这些载体往往也十分脆弱.史密森学会提供了GLAM世界的一个缩影.史密森学会和史密森学会图书馆通过大规模数字化、学术交流、社交媒体,吸引不同受众、公立或私营合作伙伴,以数字学术、馆藏保存、实习、研修和教育等方式参与,以访问
本文建议通过为文化遗产和知识传播构建数字孪生体,创新建设“互联网+”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一个通用方法论,它基于知识图谱和应用称为“文联网”和“知联网”的未来互联网技术,实现面向目标的资源组织,提供主动和高价值的文化和知识云服务.通过实际构建超过50个实验原型系统,说明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普适性,论文还叙述了这一方法的设计要点和主要优点,全面论证了这一建议解决方案的重要推广价值,最后,简要讨论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变化已经冲击到所有人,无论是图书馆服务提供商还是用户.特别对于过去十数年来,成功提供高质量图书馆服务的而言,为了继续取得成功,需要克服新的挑战.与图书馆以往的用户在实体背后寻找服务不同,现在的读者要求信息具备移动性、多样性、敏捷性、灵活性与随时随地的可用性.为了与用户保持同步,作为图书馆员需要应对两个前沿问题:一、在内部,改善我们的知识基础;二、在外部,改善图书馆的物理基础设施.
本文考察了从泥板文献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资源开发工作,互联网时代目前正在改变着图书馆的运作,并将用户视为提供服务的最优先对象.自古代以来,写作的出现产生了新的交流方式,写作也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图书馆作为学习的门户,持续掌握鼓励独立决策、个人文化培养和个性养成的知识基地、值得对此进行借鉴.信息技术的发展重新定义了人们交流、互动以及参与用户群体知识创造、使用和再利用的方式.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