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应性鼻炎在中医典籍中无相应的病名,可归属于"鼻鼽"、"鼽水"的范畴。鼻鼽的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外因多为风寒异气的侵袭,内因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的虚损、肝失疏泄。肺气虚则卫外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乘虚而入,邪正相博,则导致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壅塞鼻窍,导致鼻塞、喷嚏、流涕等症状。而肺气的充实还有赖于脾气的运输和肾气的充实,脾气虚则肺气虚,气之根在肾,肾虚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易于耗散,外邪则内侵致病。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影响到肺气的宣降,从而水道通调失职,发为鼻鼽。中医素有"不治己病,治未病"之说,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其根"。鼻鼽的"治未病"思想可分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即SAR患者在未发作时应积极锻炼身体、改善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饮食方面少食寒凉生冷食物,饮食宜温热,注意顾护后天之本脾胃。此外还可以在发病前几周或者在冬至夏至等特殊节气进行辨证论治,加以扶助正气等中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发作期才能抵御外邪的侵袭,从而达到预防性治疗的作用。既病防变是指对于已经发病的患者,应充分了解疾病所在阶段及传变的趋势,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变应性鼻炎发病率越来越高,预防性治疗应该得到重视。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过敏状态才能减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然而目前预防性治疗还尚未普及,医患双方对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防治观念还有待提升,应加强专科医师及患者的防治观念,提高防治的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