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下段后侧滑动接骨板复位技术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Ⅲ-Ⅳ度骨折的疗效分析

来源 :第十六届全国足踝外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ck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应用腓骨下段后侧滑动接骨板复位技术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Ⅲ-Ⅳ度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2年2月采用腓骨下段后侧滑动接骨板技术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Ⅲ-Ⅳ度骨折患者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22~82岁,平均40.3岁,其中包括Ⅲ度11例,Ⅳ度27例.经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切开腓骨肌腱鞘,采用重建接骨板塑形后紧贴固定于腓骨下段后侧,骨折近端取3枚螺钉固定,利用接骨板的弹性顶压腓骨骨折远端向前方滑动解剖复位腓骨骨折,然后远端取骨折远端取2~3枚螺钉固定,将腓骨肌腱鞘原位缝合.内后踝骨折复位后用空心螺钉固定.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后pilon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后外侧入路治疗后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至2010年1月,收治后pilon骨折14例.其中交通伤2例,坠落伤6例,扭伤6例.受伤致手术时间7~14d.其中12例存在腓骨远端骨折,3例合并内踝骨折.3例合并踝关节后脱位.均经后外侧入路复位固定,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后pilon骨折是指由于旋转暴力与垂直压缩暴力同时作用,造成较大的
目的 探讨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术前常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和CT三维重建,急诊或肿胀消退后采用切开复位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或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外固定两种手术方法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17例。结果 按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7例,良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76%。结论 掌握恰当手术时
目的 Pilon骨折是骨科领域的难点问题,Ruedi确立的4项治疗原则一直被沿用,但后外侧入路联合应用前内侧入路处理Chaput结节附近及关节面中部的压缩骨折略显不足.而约64%的pilon骨折为外翻型损伤,胫骨远端前外侧是损伤的常见部位,胫骨远端前外侧入路可清晰显露该部位并通过同一切口处理腓骨骨折,较顺利的达成pilon骨折主要治疗目的.本文探索前外侧入路治疗pilon骨折的相关临床经验.方法
目的 比较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后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尸体标本生物力学测试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后侧pilon骨折的固定强度和失败方式.方法 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我科通过螺钉从前向后固定(SAPF),螺钉从后向前固定(SPAF),支撑接骨板固定(BPF)治疗后侧pilon骨折64例;年龄19~67岁,平均39.4岁;术后通过临床检查及X线片随访,比较三种方法的固定效果和功能评分
会议
目的 评估支撑接骨板治疗后侧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通过支撑接骨板治疗16例后侧pilon骨折,男11例,女5例,年龄23~62岁,平均37.6岁.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三维重建检查.根据CT显示的骨折线累及范围选用后外侧入路或联合入路(后内侧加后外侧)复位固定后踝骨块.术后通过临床检查及X线片随访,临床评估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
会议
目的 探讨采用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应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17例Ⅲ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2年,平均15个月.其中优8例,良6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82.5%.结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Ⅲ型pilon骨折有是有效可行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目的 讨论Ⅱ度旋后内收型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体会。方法 2010年2月至2013年5月我科对22例Ⅱ度旋后内收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外踝根据骨折块大小及形态选用接骨板或张力带固定,探查内踝有无压缩,压缩者采用自体骨移植固定,选用张力带或螺钉固定。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3~35个月,采用Mazur等制定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14例,良6例,可2例。结论Ⅱ度旋后内收型踝关节骨折易发生内踝骨质压缩,关节软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修复下胫腓联合前韧带与后踝骨块固定对旋前外旋Ⅳ度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重建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3年3月我科对12例闭合性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12例患者术前CT检查示均有后踝撕脱骨折及内踝骨折.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0~63岁,平均47岁.左踝5例,右踝7例.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定期复查.外踝行接骨板固定,内踝及后踝行螺钉固定,下胫
目的 评价3D-CT在足踝外科手术中对复位效果及内固定位置的评估作用及效果.方法 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32例在足踝部手术中应用3D-CT评估复位效果及内固定位置.其中,踝关节骨折5例,跟骨骨折10例,距骨骨折6例,距下关节及踝关节融合手术各4例,跖跗关节损伤3例.术中分别在复位后及固定后进行3D-CT扫描,发现复位效果或内固定位置不佳者及时调整,记录平均扫描及评估时间、复位及内固定调整
会议
目的 初步探讨CT数据三维重建测量对于后踝骨折诊断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评价,取15名正常成年人足踝CT数据进行minics三维重建,按照Macko和Rassch提出的后踝骨折切割模型利用geomagic软件进行不同骨折大小的切割,分析切割模型占远端关节面比例的数据以及相关关系。结果 两种生物力学研究结果中后踝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比例无统计学差异。骨折块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