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负载过渡金属碳化物的合成及其在DSCs中的应用

来源 :第三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CShar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电极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Cs)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起着催化氧化还原电对循环再生的作用.开发高效廉价的对电极取代Pt电极是DSCs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研究证明过渡金属碳化物在I3-/1-和T2/T-体系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1-4].本工作详细介绍了合成过渡金属碳化物、碳负载碳化物的合成方法,并探讨了碳化物的形成机理.
其他文献
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一维TiO2纳米线阵列因其能提供电子转移的直接通道而受到广泛关注[1,2].这里我们采用简单的一步溶剂热法在没有使用任何表面修饰剂和模板条件下在FTO衬底上生长出超长单晶金红石型TiO2纳米线阵列.通过改变反应溶液中乙醇含量,可调控TiO2纳米线阵列的长度及多孔结构.
Pt3Ni alloy supported by carbon nanofibers (CNF) composites (Pt3Ni/CNF) synthesized by a simple solvothermal process were introduced into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DSCs) as counter electrode ( CE) f
会议
TiO2光阳极不仅是吸附敏化剂的载体,也是电子传输的载体,是染料敏化电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在提升电池性能的方法中,设计既能够吸附大量敏化剂,又能够提供快速电子传输通道的复合结构TiO2光阳极受到人们关注[1-3].
卟啉类敏化剂以其较好的光响应能力、相对较高的摩尔吸光系数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优点成为近年来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SC)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以卟啉类分子作为敏化剂的DSSC的光电转换效率己突破13%.本文以己报到的分子SM315为基础,基于D-π-A的思想设计了ZnSM系列卟啉敏化剂分子候选体,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候选体分子和参比分子进行了分子结构、分子
The ideal liquid-solid heterogeneous electrocatalysis should have not only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but also free electron transport.However,preparing a single catalysts that simultaneously possesses b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具有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工艺技术相对简单的特点1,2.DSSCs主要是由导电玻璃、氧化物纳米多孔膜、染料敏化剂、电解质溶液和对电极组成.其中染料敏化剂能吸收太阳光,并产生光子,对电池的性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光敏染料主要分为金属有机染料和纯有机染料,纯有机染料具有摩尔吸光系数高,成本低,易于提纯等优点,近年来获得很大发展.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作为新兴的低成本薄膜电池受到了研究者的长期关注.阻碍敏化电池性能提高的关键因素是电池的敏化二氧化钛薄膜与电解质之间的强界面复合.对具有高电子转移速率常数的电解质体系,诸如钴、铁配合物电解质以及空穴传输材料等,采用有效的抑制电子复合策略是这些电解质在敏化电池实现应用的前提.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处理二氧化钛而后进行染料敏化己被实验证明能够大幅度的提高电池的效率.
本文主要对浏阳豆豉自然发酵工艺过程中豆豉的理化、微生物指标、滋气味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在湖南某豆豉厂取样,采用可培养方法测定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变化,并检测不同阶段的总酸、氨基酸态氮、蛋白质及水分的变化、电子舌测定滋气味变化.结果表明:在浏阳豆豉生产过程中,制曲时细菌总数在发酵4d达到最大值3.8×1011CFU/g,霉菌总数的最大值为1.5×105 CFU/g,总酸和氨基酸态氮的变化趋势相似,成品中
灵芝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药用真菌,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和宝贵的药用价值。灵芝子实体中所含有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灵芝多糖、灵芝三萜以及多种酶类等同时存在于液体培养的菌丝体中,通过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可加速菌丝生成,缩短生长周期。为了提高灵芝发酵活性物质的产量,实现工业化生产,本文对比研究了250mL液体摇瓶培养和10L机械搅拌式不锈钢发酵罐放大实验的发酵过程中生物量、β-葡萄糖苷酶活力、胞内三萜含量、发酵液残
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食源性细菌,因此研究单增李斯特菌的基因组学对于食品安全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探究单增李斯特菌在致病性和毒力方面的新发现,我们将一株分离于猪肉的单增李斯特菌WaX12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并与25株已经提交的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WaX12与Finland 1998的基因组最相似,但存在着可移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