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路与华媒之声

来源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o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年古丝路上,一个个绿洲古国,一处处海港边睡,见证着帝国兴衰、文明起落,见证着贯穿几千年人类文明史的商贸与信仰、征服与融入。如今,古丝路因“一带一路”而被激活,得以传承过去,开发未来。古丝路牵动着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和各国政府的神经,也同样牵动着海外华媒的身心。可以说,“一带一路”给了华媒极好的平台,得以抚古思今,并抓住时机,借助新媒体和外宣渠道,撰文立著,传声递音,为祖籍国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力而大展宏图。
其他文献
诞生至今拥有200年历史的海外华文媒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为启智中国人民的文明创造力,前赴后继,创造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如今,“一带一路”的划时代智慧源泉,凝聚侨心与侨智,发展侨力与侨业。而作为传播侨讯的海外华文媒体,理当以文化自信的注脚与风范,继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中国故事”。
电子媒体是大势所趋,已成为不争事实.传统媒体面对着新局面,只能随着潮流向全力位发展,同步推出纸媒、网站和手机等版本出市场,否则会遭没顶之灾.新媒体简单快捷,互动方便,一部手机可以走遍天下,安坐家中尽览环宇,有现场画面,和读者互动,"虽小道已可登大雅之堂".这是传统纸媒不能及的地方.
习近平主席说,要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里就有个关键问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怎样讲,对谁讲,受众的特点和接受方式有什么不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文化传播者去研究受众,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受众的接受习惯,科学分析受众特点,然后运用他们喜爱的传播方式,不断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这样才能被广大受众喜爱和接受.
仲夏7月,应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邀请,德国汉堡华侨华人联合会张禹华会长、德国华商联合总会范轩副会长兼秘书长、德国一带一路贸易促进会宗川海会长、德国福建同乡联合总会林贤志会长、德国青田同乡会杨旭建常务副会长、匈牙利福建华侨华人工商联合会方良瑞会长、匈牙利青田同乡会范巧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斯洛伐克中国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刘石磊常务副会长等8位侨领代表,于7月18-22日在北京、张家口等地参访.就中国侨务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了以"五通"为核心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同年10月3日,习主席访问东盟时,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自此, "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倡议全面形成.4年来, "一带一路"倡议硕果累累,在整个欧亚经济带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作为欧亚经济带上的重要经济体,德国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和成果
每两年,海外华媒人从世界各个国家回到祖国参加媒体论坛,大家做的最雷同的一件事,便是要给各式各样的手机充电.但是很多人发现,自己带来的世界各国的插头,大多和国内的插座是不匹配的.美国插头、德国插头、英国插头都有个体差异: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制式、不同的电压、不同的电流.
2016年7月26日,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并指出中国愿同沿线国家一道,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意大利《欧华联合时报》作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受邀出席此次盛会,会议期间,本人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接见合影,并参加座谈会.
近些年,几乎全球所有的纸媒都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叫苦不迭.我们的《世界中国》杂志,自然也逃不脱这个互联网的强大冲击,每时每刻都在担忧未来的生存问题.几年来,我一直思考究竟我们的未来拿什么作保证?今日,似乎不再存在一种职业能保你终生不变,更不允许一个人在单位只会做一种事情.也许,科技行业除外,但不断的创新似乎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挑战,创新的节奏也非常快.即便是看似简单的餐饮行业,时时的创新也势在必行.新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4年来,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建设成果丰硕.这其中离不开遍布全世界的广大侨胞侨企的参与,更离不开华侨华人的参与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重要桥梁和纽带,维系着国家与华侨华人的关系.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新的变化也应运而生,要跟上新形式新变化,华侨华人需要站在更高的制高点上,用全球建设的视觉去看待"一带一路"的发展.
海外华文媒体发展趋势、所面临的困境和出路,是每个媒体人都在关注的状况和思考的问题.纸媒的优势不再,纯文字的传统让位于更加快捷的图片和新闻碎片化的传播,微信公众号的出现颠覆了媒体的庄严性和垄断性,一边是媒体对文字图片处理的急迫性和深恐落后的情绪,另一边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干渴要求,不求深入的分析和内涵,只要过眼的快捷信息和仓促的捕捉.这些状况和现象应该在每两年一届的"世界华文媒体高峰论坛"给予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