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防雷减灾体系的建设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sa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之一。农村历来是我国雷电灾害高发区域。由于农村的基础条件差,雷电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普及不够,加上一些封建迷信思想的干扰,从而使农村成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最薄弱的地区之一。如何破解农村的防雷减灾难题?如何建立有效的农村防雷减灾体系?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提出一些基本思路,供大家参考。
其他文献
利用1955—2010年乌鲁木齐0.8m,1.6m和3.2m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近55年乌鲁木齐深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异常、突变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乌鲁木齐0.8m和3.2m年平均地温呈显著的增温趋势,1.6米年平均地温呈递减趋势.0.8m、1.6m和3.2m平均地温倾向率冬季最大,春季最小;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比较,地温增幅大;60—
采用阿勒泰地区7个观测站的1961~2008年的年、季降水资料,首先应用线性倾向估计对年、季降水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其次用相关分析对年、季降水量与同期日照、总云量、水汽压进行了分析,再次利用Mann—Kendall方法对年、季降水量进行了突变分析,最后利用分形理论的R/S方法对其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平均以12.7mm/lOa的速度递增,各季降水量除秋季外以2.6
本文从空间计量学理论出发引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地温、降水、风速和日照时数作为潜在蒸发皿蒸发量影响因子对云南省124 个常规气象站1981~2010 年时间段20cm 蒸发皿蒸发量横截面数据做空间异质性实证分析,以确定云南省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子是否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依赖性。比较OLS模型和GWR 模型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运用GWR 模型的建模方法不但可以获得
利用NCEP 每6h 一次的1°×1°格点资料和中尺度WRF(V3.1)模式,选用NOAH 陆面方案,以2010 年8 月7-8 日发生在甘肃舟曲的一次暴雨天气为例,就以对流性降水为主的西北暴雨对陆面参数MAXSMC 初始扰动的敏感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耦合NOAH 陆面方案的WRF 模式对此次西北暴雨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模式模拟的降水趋势和累积降水量俊宇实况比较接近.模拟结果表明此次暴
利用重庆地区1966~2010 年6~8 月的总降水量资料,得到重庆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EOF、REOF、Morlet 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重庆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夏季降水的空间差异大。(2)一致性特征是重庆夏季降水最主要的空间模态;东西部反向变化的模态为重庆夏季降水第二主要模态。(3)重庆夏季降水可分为以下4 个主要的空间分型:渝东北型、渝西北型、渝东南型及渝
本文利用1966—2009 年NCEP/ 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1966-2007 年我国596 个测站的月降水资料,在青藏高原主体范围(27.5°~40°N,80°~102.5°E)内定义了高原热低压中心的经、纬度位置指数,若经、纬度指数越高,表明高原低压中心位置分别偏东和偏北,反之则偏西和偏南.然后运用线性趋势、突变分析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其变化特征,得出的主要结果为:近44年来,经、
本文利用NCEP 再分析资料、1958 年-2008 年黄河流域40 个气象点的降水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和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了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对黄河流域汛期降水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高原近30a 的土壤湿度有下降的趋势;黄河流域降水也有微弱的下降趋势。高原4 月浅层的土壤湿度与黄河中游流域夏季降水有正相关关系。若高原4 月浅层土壤偏湿,则副
文章研究区域位于贵州南部,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向广西山地丘陵过渡地带.区域呈现南北长条性分布,南面和东南面与广西接壤.研究区域在2000 年后冬季气温频频出现极值,低温事件如2011 年1 月平均气温是1961年以来的最低值,2008 年1 月平均气温是1961 年以来的第三低值(次于1984 年),2012 年1 月是第四低值;暖事件如2007 年2 月平均气温是1961 年以来的最高值,2009
本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中山市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估算,从而为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等级)与防雷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如何避免航空器遭受雷电威胁一直是航空和防雷专业人员努力的方向。由于航空行业电子通讯、雷达设施的特殊性,传统的雷电防护手段,如接闪装置、电涌保护器等,仅仅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无法完全地消除上述隐患。因此只有提高在固定工作区域内短时间的雷电观测预报的准确性,才能更有效地降低雷击风险,使得航空器更安全可靠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