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药-茯苓菌共发酵体系初探

来源 :2012全国中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jia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植物药-茯苓菌共发酵体系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通过菌株筛选、碳源初筛、氮源初筛等确定茯苓菌发酵培养基,并将12种常见植物药粉末添加到茯苓菌发酵体系观察期其对茯苓胞外多糖合成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茯苓菌ZK表现出较强的胞外多糖合成能力和细胞生长能力,2%葡萄糖+1%玉米粉为最佳碳源,0.5%酵母膏为最佳氮源;黄芪、茶叶、麦芽、三七、葛根、穿心莲表现出极强的胞外多糖合成促进能力,黄芪、茶叶、穿心莲、鹿衔草可显著促进茯苓菌丝体的生长,但鹿衔草却抑制了茯苓胞外多糖的合成或分泌;而枸杞、山楂、丹参、茜草、连翘则抑制茯苓的生长.结论:植物药因子对茯苓菌的胞外多糖合成和菌丝体生长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构建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野生、点突变)的两个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HIF-1α和pEGFP-N1-muHIF-1α,以期为后续干细胞的基因转染提供适宜载体.方法:根据野生型人源HIF-1α基因序列信息和确定酶切位点的点突变型序列信息,设计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然后对目的基因PCR产物及目的载体进行酶切、最后用重组PCR方法将目的片段与目的载体连
目的:比较研究锌对颌骨和胫骨骨强度的改善作用,为颌骨骨丢失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40只3个月龄的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单纯去势组、雌二醇治疗组和锌治疗组(每组10只),给药3个月后显微CT检测下颌骨和胫骨骨密度及骨形态计量参数(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及骨小梁分离度),三点弯曲实验检测生物力学特性;对结果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侧组间q检验.结果:胫骨处锌治疗组骨体积分数[(0
目的:观察心理应激对大鼠三叉神经运动核(Mo5)内神经元谷氨酸受体亚单位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型(NR-1)和α-氨基-3-羧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2型(GluR-2)表达的影响,探讨心理应激在夜磨牙症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按体质量分层后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心理应激组和空白对照组(各40只),采用荧光免疫组化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理应激1、
目的:初步建立适应基于团队学习模式(TBL)的口腔正畸学课程设置和相应的评估体系.方法:将TBL教学管理模式引入口腔正畸学教学中.将30名正畸专业研究生分为TBL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分别试行TBL教学管理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并利用医学教育环境测量工具(DREEM)量表对教学结果进行比较评估.结果:TBL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的DREEM量表总分分别为(145.1±5.1)和(130.3 ±6.2)分,
山楂是一种在我国广泛分布的蔷薇科植物,是集食品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于一身的保健水果,含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学成分.文章综述了山楂的分布、主要成分、生化药理活性,并且对山楂提取物抗氧化能力的检测方法以及功效成分、抗氧化功能进行了论述,对山楂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意义和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肝癌症瘀毒论”是经多年临床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而提出的肝癌病因病理学说.瘀毒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癌症的主要病因是“瘀”证加“毒”证,因此就形成了“瘀毒”的概念,也就是说:瘀中有毒,毒中有瘀,瘀毒互结才是“瘀毒”的本质.本文对肝癌瘀毒论的概念,肝癌瘀毒的病因、病机、病理进行阐述,指出:瘀毒是肝癌的主要病因,而瘀久化毒是肝癌瘀毒病机的关键.以肝癌瘀毒理论指导临床,研制抗癌新药“慈丹系列药
目的:通过检测珍宝丸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阐述其抗AS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珍宝丸对AS家兔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基因表达相对定量分析显示,珍宝丸能提高肝脏LDLR基因表达.结论:珍宝丸抗AS可能与提高肝脏LDLR基因表达有关.
A novel approach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metabolism of γ-tocopherol in the liver post-mitochondrial supernatant (S9) of male Sprague-dawley rat (Rattus norvegiens, SD-rat).An optimal reactive system
利用发根农杆菌ATCC15834和A4,采用针刺幼茎法和外植体共培养法侵染乌拉尔甘草活体幼苗、下胚轴和子叶,成功获得了乌拉尔甘草毛状根,建立了乌拉尔甘草毛状根诱导培养体系.发根农杆菌ATCC15834最适宜甘草毛状根的诱导,株龄14d的乌拉尔甘草幼苗为最适外植体,工程菌液OD600为0.5~0.6时,添加乙酰丁香酮100mg/L时毛状根诱导率为未添加乙酰丁香酮2.43倍;针刺幼茎法毛状根诱导率达7
根据作者与国内外专家研究资料,对中国杜仲近代认识史进行了评述.总结出中国杜仲近代认识史上的四次飞跃:杜仲调节血压功能的发现;杜仲叶药用功效的发现,杜仲叶载(人)《中国药典》(2005年版);杜仲功效成分与保健作用的发现;杜仲新有效部位与相互组合增效作用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