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之际戴良散文论

来源 :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八届年会暨2011年明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343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良是元中期以来继“儒林四杰”一虞集、揭傒斯、柳贯、黄溍之后经学文风的主要代表之一。其散文“典实严整”、“缜密明洁”、“舂容丰润”, 正是经学文风的典型体现。戴良还是一位著名的元遗民,其散文最终不为雅正所囿,发出“变徵之音”,表现为“清深雅洁”、“清明刚大”、“孤峭廉洁”。戴良散文不仅内容丰富,风格鲜明,而且体裁众多,大致分作序体文、记体文、碑传文、论说文、杂体文五类论之。
其他文献
《古今韵会举要》之撰着,说法不一,或以为昭武黄公绍为正千百年来韵书之失,推阐古今韵书之沿革,着《古今韵会》(简称《韵会》)一书,由于其书所引材料丰富而有榛芜之病,故同郡熊忠取之举要而成《古今韵会举要》(简称《韵会举要》或《举要》)一书。亦有学者以为黄公绍《韵会》未尝撰着完成,熊忠《举要》即是《韵会》。今则以为熊忠《举要》的系依据黄公绍《韵会》举要而成,唯《韵会》一书则因篇帙浩繁而未尝刊行,故今日但
市场环境下的国产原创动画电影曾因经济因素的驱使,受进口动画电影(以日美为代表)风格影响较大,缺乏一种如“中国学派”般的主导美学范式.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硬实力衍生出软实力,创作主体正在重新审视并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文化的自我伸张日益显现,创作出现再本土化趋势.在此背景下,构建具有新时期中国特色,在国际互动中具有真正世界影响力的新“中国学派”正当其时.
“人民动画”与“中国动画学派”是新中国动画电影在历史发展中的时代性产物.它发端于“人民电影”并逐步走向“中国学派”.它诞生于“十七年”(1949-1966),成长于“十七年”,并在“十七年”中完成了从初创到第一次辉煌的确立.这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突破,同时也促使创作者们完成了自身创作观念上的转型.虽然转型有着一定的强制性,但多是建立在创作者自觉意志选择上的.创作者与作品所代表的时代特征是明确的
在中国动画发展史上,对中国动画学派或是支持或是否定,已成目前学界最受关注的现象.支持者都在呼唤中国动画学派,但当问及“何为中国动画学派”时,又难以言明.否定者更是直接从质疑中国动画学派命名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展开攻击,刮起一股“去民族化”思潮.这表明,当前的研究不但无法附丽于中国动画发展的现实,反而徒增学理障碍,中国动画学派的研究亟须从方法论上寻求突破.通过引进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发生学,重新研究中国动画
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横空出世,在让大众看到国产动画明显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国产动漫”概念的分化.为了与以互联网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日本动漫和凭借漫画改编真人电影而广为人知的美国动漫区别开来,“国漫”这一名称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然而,在“国产动画”的简称变化过程中,“国产漫画”所面临的转型危机和“国产动画”概念混淆的隐患也越发严重.
借由习近平主席讲过的新时代下的新媒体发展要求,将其与中国动画发展相结合,从而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动画之路.要用“融”和“讲好中国故事”来发展动画产业,而不是单纯地用一张中国外表套用日本、欧美的动画内核,甚至出现完全的照搬,导致动画内容与国内生活不相符合.动画不仅仅是儿童的,还应该是成人的,一部动画的定位是多方面的,儿童能看到儿童的童话,成人能找到成人的道理,深入浅出才是新媒体时代下所要追寻的动画发展
随着新媒体制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动画的普及,已经进入了一个“动画时代”,动画片已经全面进入学龄前儿童的世界.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教育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该角度出发,探究动画片对学龄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影响,并提出建议与对策,促进学龄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化的良性发展.
综漫小说,即综合动漫类小说,是基于动画、漫画、游戏及其衍生品进行二次创作的网络小说,是当代中国网络小说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现今有资料可考的综漫小说最早创作于2003年前后.综漫小说的类别可以从题材、小说主角形象和性别三个方面进行划分.综漫小说在题材上喜新但不厌旧,在结构上具有较明显的单元式特征,在思想上追求情感发泄与自我满足,在语言上平实直白少有修饰,在创作方式上趋向于碎片化,在与读者的
明清之际,选录其时诗家诗作的当代选本蔚然兴起,已然成为当时诗坛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尤以遗民为主题的诗歌总集为甚。这些遗民诗歌选本不仅辑录了大量反映明末遗民生存状态和心灵境遇的诗歌作品,而且还纷纷通过选本序跋以及选文实践,体现出鲜明的诗学批评意识。简言之,这些遗民诗歌选本不仅对某些传统诗学观点进行了再次确认和发展,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助了明确之际性情诗学的最终确立。
唐寅《秋风纨扇图》向来被人们理解为借“秋扇见捐”之典抒发怀才不遇的感伤。然而,结合画意、题画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其它诗画作品,唐寅笔下的纨扇意象没有停留在此层面,而是进一步表现了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客观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