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中上侏罗统地层发育特征,指示帕米尔高原的重大碰撞事件

来源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o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露头和钻井资料表明,在早中侏罗世,中国西北地区,包括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伊犁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广泛沉积了河流-湖泊环境的砂泥岩,并形成了重要的煤系地层.但是,在晚侏罗世,中国西北地区经历了区域性的挤压事件,逆冲和褶皱变形广泛发育,上侏罗统的红色泥岩和厚层砾岩只沉积在局部地区.在中侏罗末—晚侏罗世,可能位于帕米尔高原地区的喀喇昆仑陆块与亚洲大陆南缘发生了碰撞,造成中国西北地区的这一次挤压事件。由于喀喇昆仑陆块的碰撞作用,在塔里木地块北缘的南天山缝合线形成一个大的左行走滑断裂。走滑带以东的地区,包括青藏高原西部、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北山地区,经历了强烈的地壳挤压变形和整体隆升。同时,塔里木地块向东北方向的走滑运动,对南天山缝合线走滑带以北的中天山、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产生了较强烈的挤压,造成褶皱变形和区域隆升。
其他文献
微地震监测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气储层压裂改造监测中.利用微地震信息可以监测地下介质中的裂缝发育、岩石物理性质的变化以及应力场的分布状态等.然而,微地震事件发生震级较小、信噪比低、监测周期长,如何从大量的监测数据中提取出可靠的微地震信号是震源定位与裂缝解释的关键,也是微地震资料处理分析的难点.本文对一套丼中微地震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反演研究,得到了微地震事件的三维震源位置.结合特征值分析和
川中地区位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上,构造平缓、目的层埋藏较深,传统观点来看并不利于油气运聚成藏.近些年在川中地区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中,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该套气藏来源、聚集机制成为研究热点.该地区构造-沉积演化、油气控制因素等需要深化认识.近年来,电磁勘探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局限于普查,而是逐步发展到复杂地区及深层目标勘探。这些地区往往地震记录信噪比低,资料品质较差,
地震过程是断层由应变积累转变为快速释放并发生失稳的过程.研究断层的应力积累、释放和失稳过程,判别断层所处的应力状态,对于认识地震发生机理、预测断层失稳点和理解断层失稳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表明,在断层失稳前后,断层带附近的应力应变场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征.根据进一步研究的需求,开发了超动态变形场观测系统。并认为断层失稳过程展现了更加复杂的时间频率特性。以往的研究发现断层失稳后存在三个不同阶
临震地壳波动异常在野外被广泛观测到并被认为可能是一种地震前兆,它们在不同文献中又被称为应变波、形变波、应力波、前驱波等等.在实验室利用高速相机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对应变波在岩石样品表面的时空演化和断层预滑区扩展过程进行了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结果显示,在临近粘滑失稳前,断层预滑区扩展前缘出现应变波。这些应变波在空间上呈张、压相间的并与断层斜交的条带状分布,其时间序列呈孤立状似正弦波动。应变波在时空上
准确的地震位置是地球结构研究、地震预警、震后趋势预测的基础,也是震后重建的重要参考,因此地震定位是地震学研究中核心问题之一.地震定位受到速度结构、台站分布、地震波到时拾取等因素的影响,在台网稀疏情形下地震定位精度尚难满足研究和减灾需求.而地震往往发生在结构复杂的地区,定位所使用的速度结构模型与真实的速度结构往往有较大差异,导致震源的位置测定精度受到显著影响.通过计算两点之间的背景噪音互相关函数(N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主流观点被认为是华南与华北板块碰撞形成,断裂带周围存在大别造山带、苏鲁造山带、合肥盆地、徐淮弧形盆地等构造单元,更精细的速度结构对认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碰撞模式及其周边各个构造单元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倾角时差校正是现代地震勘探处理的关键方法之一,主要应用于经过NMO处理后的叠前数据,保持不同倾角地层的不同叠加速度.速度无关DMO校正是利用平面波解构滤波提取斜率数据替代速度等传统参数进行处理,对CMP道集剖面更接近于零偏移距剖面,以便随后进行的零偏移距偏移处理方法.但在大偏移距时,依然会在边界处产生畸变现象.为了进行非畸变速度无关DMO校正,考虑到利用基于匹配追踪算法的速度无关DMO校正来削减所
沂沭断裂带是中国大陆东部最为活跃的全新世活动断层,是大型的郯庐断裂带上最为重要的分段.沿该断裂曾发生了1668年郯城Ms8.5级地震,在地表产生了长达百余公里延伸的雁行状、断续分布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最新活动表现为右旋走滑兼逆冲性质.由于沂沭断裂带所经区域城镇分布发展水平比较高,人口密度非常大,经济发达程度非常高,因此沂沭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对华北平原区的社会发展与安全稳定具有很大的影响与制约作用.本研
强烈的气旋风暴会导致海洋产生重力波.重力波向下传播,与海底耦合引发微地震(0.05-0.5Hz).很早以前,微地震在全球范围内就可以被宽频带地震仪接收到,即便是在大陆内部也是如此.它反映了大气-海洋-陆地之间的相互耦合作用.为了研究南海地区微地震的特征及其与台风的变化关系,并与全球微地震的特征进行对比,使用了2012年布设在南海的6台海底地震仪(OBS)及其周边的陆上地震台站的连续地震数据、201
地震波场模拟是全波形反演的重要基础.基于有限差分的直接解法是地震勘探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值模拟方法.为了降低三维大规模问题的计算量和内存需求,往往需要采用较大的空间步长和时间步长.然而,大步长通常会导致有限差分方法(空间变量和时间变量)在离散过程中会出现数值频散,严重降低长时程波场的精度.严重的数值频散会导致全波形反演失败,尤其是对深层目标危害很大.本文针对时间频散的压制展开了研究,希望能够采用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