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控多层肝肾细胞共培养生物芯片技术的药物毒性研究

来源 :第六届全国药物分析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kn7621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设计制作一种用于评价药物肝肾毒性的肝肾细胞共培养微流控装置,验证该装置的适用性,并对药物毒性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采用模塑法,设计制作微流控细胞生物芯片,荧光素钠模拟药物在凝胶微球中的扩散现象,在芯片中基于多孔聚酯膜2D培养正常肝细胞L-02,基于壳聚糖-海藻酸钙凝胶微球3D培养正常肾细胞NRK,顺铂染毒48h后,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ERK、Caspase3、TNF-α的含量,并阐释毒性机制.结果:药物可扩散到达凝胶微球内部,该装置适合肝肾细胞生长,ELISA法结果显示,ERK和Caspase3含量升高(p<0.01),TNF-α含量降低(p<0.05),顺铂染毒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ERK、Caspase3、TNF-α三个蛋白的含量发挥毒性作用的.结论:通过药物在芯片里的细胞代谢分析,此微流控装置可作为一种可靠的工具来评价药物的肝肾毒性,同时可进一步探究药物的毒性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一种过氧桥合成的新化学方法,设计并得到抗乙肝新型药物。方法:以胆甾醇为原料,NBS 取代7 位羟基,消除H-Br 形成共轭双烯。以曙红Y 为光敏剂,紫外灯照射激活空气
近年来,头孢菌素的发现对人类使用药物抑制细菌生长和细菌感染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随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普及,导致人们对药物滥用,致使抗药性大大提高.因此,测定肉类和水样中
分子印迹技术是20世纪出现的一种高选择性分离技术,具有预定性、识别性、实用性等特点,应用前景广泛,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又是分子印迹技术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简单综述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定量表征候选新药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对于阐明药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至关重要。定量质谱成像方法因其能够同时提供药物含量及空间分布信息,将成为药效及
  大脑是人类最复杂、最精细的结构之一,它控制着人类复杂的行为和意识活动。神经系统发生病变后,人类的行动能力和思维活动往往受到重大的损伤,即使治愈也会产生永久性的后遗
  体外肝模型是药物开发过程中评价药物生物利用度和肝毒性的重要手段,而模拟肝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理微环境是构建理想体外肝模型的关键要素。在已报道的培养模型中,肝细胞通过
  近年来,光热治疗因其安全有效而逐渐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后的又一肿瘤治疗技术。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技术是一种新型微创治疗技术,通过将光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成像质谱(MALDI-imaging MS,MALDI-IMS)技术是质谱研究领域的热点,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高速发展。通过分析疾病标志物、药物代谢产物、特异
  儿茶酚-O-甲基化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是人体中重要的一种Ⅱ相代谢酶。在人体中,COMT 主要负责清除活性及毒性的儿茶酚类化合物,并与情绪,行为感知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广泛表达于NSCLC细胞表面的一种酪氨酸激酶跨膜蛋白,与调控肿瘤扩增、生存、转移及血管生成的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