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际协同性和区域聚集性的空间经济学研究--基于唯象理论的视角

来源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p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唯象理论的视角对我国省际协同性和区域聚集性的空间经济学研究发现:1、“中三角”的省际协同程度最高,东北三省的省际协同性没有我们预期那样高,相反是最低的。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客观事实,刻画了经济空间结构的中心-边缘特征,并对中心-边缘结构下的地区间制造业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和实证检验。
都市工业是依托大都市的社会资源和面向大都市市场需求的轻型制造业,对于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即使经历了去工业化阶段,都市工业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空间生产的实质,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过程,是社会利益集团通过控制土地和建筑物等空间的主要特征来塑造和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和组织的过程,而这一空间生产过程又受资本逻辑的支配。
借助DEA模型,系统的分析了2001~2011年中原经济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依据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分解模型,对TFP变化的总趋势、结构及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
本文首先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以及财政分权背景下官员晋升引领的经济竞争两个方面,对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以及演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两个假说:一是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否符合库滋涅茨倒U型的演变趋势;二是支农支出随着地方政府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是否会被削弱?本文的实证结果认为城乡差距的倒U型曲线是成立的,但是本文同时提出这依赖于特定的前提条件。
建设生态文明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共性,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EKC理论,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1995-2010年间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数据建立了计量模型,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并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等三个方面分析环境污染变化的原因,揭示省际之间的差异。
创新型城市建设离不开创新体系建设,目前国内外对于创新城市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已经十分成熟,但是对于影响城市创新能力核心要素的研究并不多。基于前人理论和指标体系提出研究模型,利用路径分析方法进行检验。
近年来,青海省主导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对区域经济贡献较大。但在技术创新日益成为各国、各地区参与竞争战略手段的环境下,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青海省,如何培育自主创新的产业环境、提升创新能力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市县政府官员是中国国有土地的法定批租人,地方官员的个人特征是否会影响土地出让?本文采用2003~2008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发现,平均而言,本地晋升的市长多出让约10%的土地。这一现象不能为地方官员的土地财政、土地引资动机以及地方官员的本地知识和天然的感情联系等因素所解释。
本文借鉴Berliant&Fujita(2006)有关多样性与知识创新及扩散模型,通过进入同质知识与异质知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造一个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的技术创新最优路径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对技术能力提升影响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