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生态发展必须战略性根本转变——生态学科必须以中华人文文化为内涵

来源 :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应制定生态发展战略,全球化必须以战略眼光抉择。中国文化有丰富的生命观、生命思想,生命境界,华夏人文内涵天人合一,生命精神,生命智慧,天地人和、“兼爱”,天道生生,道家重人贵生,道生德成,重生爱物,万物与我为一,天人不相胜,万物自化,佛家众生平等,佛性,慈悲观。儒家万物相生、敬畏天物、仁爱生命、万物得其养而成,政在节财,知天命而用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华夏人文开拓成生态发展战略,将使生态根本改观。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全球化概念几乎已经取代了人们所熟悉的现代化概念,似乎现代化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全球化进程中得到解决。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与现代化的矛盾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解决。为引起学界对这问题的重视,本文介绍一点拉美的情况。
全球化推动了地区经济一体化,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而西方发达国家却遭受严峻挑战。为扭转被动不利局面,西方世界正在调整政策,贸易保护措施增多。为应对亚太地区各种经贸合作机制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在本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搭乘亚太经济发展的快车。区域外国家均在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一方面深化与亚太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提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主张。面对亚太区域合作机制深入发展的形势,中国的战略选择最好是顺势而
尽管各种以社会主义、传统文化、人性和道德为名义的现代化怀疑论思潮始终不绝于途,成为历史行程的严重羁绊,但是只要洞见历史实践的基本规律,秉持科学、理性和辨证的思想方法,就依然能够清楚地把握现代化对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社会主义和人类道德的积极意义。
本文对现代中东经济发展的动力与阻力分别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中东民族主义政权的建立、中东石油的发现和开采,及赶超西方的自强意识,为中东经济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精神动力。与此同时,国家主导型的现代化的不确定性、落后的社会心理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持续不断的地区冲突及来自伊斯兰传统势力的反对,又使中东经济现代化举步维艰,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东国家致力于经济现代化的努力。
@@万金华在2007年3月4日讲座讲话作的近3小时的演讲稿全文“双螺旋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证明中医五行是科学的”中介绍了万金华发现的由“万氏双螺旋锁紧机构规律”所决定的派生出的“万氏地震的拓扑分形相似成双成对出现规律”。其是对经济和国际学界所称的“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现象是受控于物理与机械及数学的定量机理机制的万氏双螺旋锁紧效应和万氏崩盘效应。
当代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自然科学与落后的社会学的矛盾;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绝对不能全球化;发展、创新社会学的理论纲领已经出台,如何创新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是当代社会学专家的责任。
@@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今天,地球日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活动,作为一种群众性环保活动,作为一种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推进的国民教育活动,经过近二十年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依然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批判精神和内省精神与奉献精神。
@@自然资源是指可供人类利用的在一定的时空范围,表现为各种相互独立的静态物质和能量。而环境资源则是静与动的统一体。几乎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构成人类生存的环境因子,从自然资源到环境资源,是我们认识的一种深化。
立足传统“结合”论,结合中国近一个世纪以现代化发展为中心的实践主题和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时代特征,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本质概括为现代化诉求的实践契合和呼应、具备现代化特质的理论之建构、文化传统的现代化转化、社会现代性的逐渐生成等方面。从此视角出发,尤其要合理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代化特质,提升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发展和实践经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当代发展。
中国提出的建设“和谐世界”理念,反映了国际社会普遍的理想价值和人类在全球化时代的共同愿望,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对良好国际环境和有利外部条件的需求,是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的理性选择。建设和谐世界,应从建立国际新秩序、支持和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建立集体安全机制、推动各种文明和平共处等方面入手。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关键在于搞好国内和谐社会建设,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