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起始冻融时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第一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sslight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冻融格局对于气候系统、能量平衡、水文过程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地表冻融时问是反映冻融格局时空变化的重要指标。为了探明多年冻土区活动层起始冻融时问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本文通过对青藏公路沿线8个典型活动层观测场地表起始融化(OOT)和冻结时问(OOF)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观测场起始冻融时问的时空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OOT的年际变化幅度远大于OOF:(2)温度是影响OOT和OOF变化的主导因素,且温度因素对于OOT的影响要比对OOF的影响大,其中OOT的变化主要与春季气温有关,而冬季气温对其的影响不大;(3)由于冰水相变吸放热过程的影响,土壤含水率是影响OOT和OOF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表层土壤含水率越高,起始融化和冻结的发生时问往往越迟;(4)在起始融化和冻结前后,厚度较大和持续时问较长的积雪对于地温变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OOT和OOF也具有延迟作用,但积雪的发生往往更具有偶然性。
其他文献
利用坡地大型自由排水采集器(Free-drain lysimeter),通过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坡地碳氮气体排放过程特征,同时测定氨挥发通量和降雨时径流与淋溶量及氮流失量.紫色土坡地农田氮素损失路径复杂,主要通过淋溶和氨挥发损失,分别占总损失36.3%和55.4%,N2O排放比例不高.而有机碳通过径流损失的路径主要为泥沙和壤中流(淋失),分别占径流总损失的65.1%和30.0%.分析次降雨事件中
多普勒天气雷达分辨率的提高,将有利于提高天气雷达对中小尺度气旋和龙卷风等灾害性的天气探测能力,有利于通过天气雷达获得更精细的天气过程回波特征,为预警和预报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依据。多普勒天气雷达在现有机械天线连续扫描和谱矩估计处理方式下,天线有效波束宽度较由雷达天线尺寸和波长等因素决定的固有波束宽度有较大的展宽,从而导致天气雷达实际方位分辨率的降低。通过降低雷达方位采样间隔和方位重叠采样以及数据加权
A major proportion of flow in the Tarim River is contributed by its snow- and glacier-fed river catchments situated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It is therefore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cryosphere dyna
本文利用站点降水资料和再分析资料,针对华南地区5-8月的持续性强降水(PHR)事件,分析了降水期间华南-东亚沿海地区大气环流的10-30天低频变化特征,探讨了异常非绝热加热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可能反馈作用.基于给定的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阈值,我们选取了华南地区1979-2011年5-6月期间共63次PHR事件和7-8月期间共59次PHR事件.对于5-6月的PHR事件,降水发生时低层大气1
会议
ITRF就是基于VLBI,SLR,GPS,DORIS等空间技术所建立起来的全球地面参考框架,是协议地球参考框架的具体实现,它提供了全球统一的、地心的、三维的和动态的高精度地面坐标参考基准。从ITRF1988到ITRF2008,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已公布12个版本,每当IERF公布新的ITRF版本,就会涉及到将原有框架下的坐标和速度场转换到新的框架下。但对于ITRF公布的速度场,由于数量有限
西南低涡是青藏高原东侧的背风坡地形、加热与大气环流相互作用下,在我国西南地区100~108°E,26~33°N范围内对流层低层形成的具有气旋式环流的中尺度闭合低压涡旋系统,是夏半年造成我国西南地区重大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它的发展往往引发四川盆地的暴雨天气,其东移也给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华南甚至华北带来强降水天气.本文利用美国新一代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1年6月16至18日
本文以鄂尔多斯地区主要活动断裂为基础,运用改进的张浪平等人的拟合断层倾角的方法,结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给出的2003年至2012年间全国的地震精定位数据,对鄂尔多斯地区周缘断层建立了包含断层起止点经纬度,断层倾角和倾向以及断层锁住深度的断层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该地区1997年至2007年间的GPS速度场资料,在考虑各断层独立错动对GPS速度场的影响以及相邻断层之间的约束,使用最小二乘法反
亚洲季风从冬到夏的季节转换是以环流的突变为特征。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包含3连续的阶段,首先是在青藏高原控制的区域环流背景下孟加拉湾季风的爆发,然后季风环流向东推进,南海季风爆发。该阶段中即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后,印度半岛的东侧形成爆发屏障,阻碍了季风向西推进,一个月后在高低空环流耦合下,印度季风爆发。本工作系统进行了亚洲季风爆发进程动力学的研究,指出了与青藏高原相联系的南亚海陆气耦合在该进程中的作用。
目前主要通过空间插值和微波反演定量获取雪深,而融合多源遥感信息和地面观测资料的研究较少。针对积雪观测站点稀少的问题,我们通过去云后MODIS 积雪面积产品构建的无积雪“虚拟站点”弥补站点分布不均匀和稀少的不足。利用回归克里金进行雪深插值,首先获取地面基础信息海拔、经度、纬度、坡度、坡向和植被信息,同时融合MODIS 积雪面积产品和站点观测的雪深进行空间插值。通过“逐步回归法”建立雪深和地面观测信息
应用包含气溶胶详细辐射参数化方案的中尺度双向反馈大气化学模式GRAPES_CUACE,一方面对中国东部导致严重霾发生、发展和维持的边界层气象场特征以及颗粒物在边界层内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同时对于严重霾发生期间气溶胶直接辐射导致的边界层的辐射平衡、温度场、气压场、风场、湍流扩散等、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乃至对霾的发生、发展进程的辐射反馈机制进行了模拟研究。针对发生在2008 年7 月7-11 日的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