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气藏合采优化研究

来源 :2014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lo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多数气藏都存在多个储层,为提高开发效益,一般采用一口井同时打开多个气层进行合采,但多层合采可能产生层间干扰、储层动用程度不均衡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多组岩心并联的方式建立多层合采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系统开展多层合采开发机理实验,结合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明确了影响多层合采中各气层产气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气层渗透率、压力和气井配产.其中气井配产为生产过程中的可调参数,气层渗透率和压力是客观的地层参数,其组合关系对多层合采的层间干扰和各小层的动用程度影响较大,以渗透率倍比(K1/K2)和压力倍比(P1/P2)为评价参数建立的多层合采条件判断图版,可对不同气层物性和压力条件进行初步判断,明确合采干扰程度,为多层气藏开发层系划分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连续型致密砂岩气区是发育在大范围致密砂岩储集体系中、天然气连续分布的非常规圈闭天然气聚集.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地质背景、成藏特征、运聚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综合分析,提出了上古生界天然气聚集是连续型致密砂岩大气区,分析认为高成熟度煤系气源岩大面积、高强度、连续型生气,非常规致密砂岩储层大范围、叠置型、连续型分布和边界模糊的非常规岩性-成岩圈闭连续发育是大气区形成的核心成藏要素,同时具有主要靠扩散方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纪—新近纪处于咸化湖盆演化阶段,油气资源丰富.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和保存条件的研究证实柴西地区的天然气成藏条件较优越.研究区古近系—新近系发育有E1+2、E31、E32、N1、N21、N22等六套烃源岩层,主力气源岩为E32和N1;储层类型主要有孔隙型、溶洞型和裂缝型,储层物性较好,孔隙度一般大于10%,渗透率一般大于10mD;存在两套区域性盖层,深层区域性盖层分布广泛,而
为了探索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吸附能力及主控因素,对渝科一井和酉科一井钻遇的牛蹄塘组富有机质页岩进行了系统采样.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有机碳含量、有机质成熟度、比表面和孔径分析、等温吸附等分析测试结合场发射扫描电镜的观察,对页岩甲烷吸附能力及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实验测试结果显示:页岩的饱和吸附量VL(m3/t)在1.13~7.36,平均为2.66;Langmuir压力常数PL(MPa)在0
西部凹陷是辽河坳陷最富集天然气的地区.通过对大量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以及轻烃等地球化学数据的综合分析,认为西部凹陷清水地区已发现的天然气类型以低熟(计算Ro-29‰腐殖型)为主,并且相当部分是被细菌改造过的天然气(δ13C 3 变重)和原油菌解气,局部出现成熟和高成熟煤型气.不同类型天然气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细菌改造过的天然气和原油菌解气主要分布在浅层(<2000m),中深层沙河街组
本文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微纳米CT等分析手段,开展迪北地区致密砂岩气藏中孔喉的微观形态特征研究,分析显示气藏储层中形态特征为狭长、扁平状的孔喉大量发育,气体的主要储集空间为喉道、粘土矿物晶间孔.通过氮气吸附测试法与恒速压汞测试法对本区致密砂岩微观孔喉开展定量分析,并结合覆压条件下储层物性的分析,综合研究认为:1)迪北气藏储层中喉道半径小,分布范围在1~4um,喉道是主要的气体
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近年来碎屑岩岩性气藏勘探的突破主要集中在平缓构造背景区,在低缓构造区是否也能形成大规模岩性气藏值得下一步勘探关注.本文依据碎屑岩岩性气藏形成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川南地区须家河组为研究目的层,从沉积、烃源岩、储层、生储盖配置及保存条件等方面开展低缓构造区须家河组岩性气藏成藏条件和成藏控制因素研究,认为该地区须家河组具备岩性气藏形成条件,并进一步明确其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①川南
根据大量国内外页岩储层岩石物理研究成果,页岩总有机碳(TOC)含量、页岩脆性矿物(石英、长石)含量等关键指标与密度、泊松比等弹性参数密切相关.本文在大量国内外页岩储层岩石物理研究成果调研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页岩储层岩石物理特征,提出了利用叠前求解密度技术预测TOC含量高的优质页岩(低密度),以及利用叠前求解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技术预测脆性矿物含量高的页岩(低泊松比和高弹性模量),并分析了这些技术的广阔应
煤及顶底板岩石的横波时差等岩石力学特征是煤储层评价的关键要素之一.在缺乏横波测井资料时,需要借助于采用常规测井资料来预测煤及顶底板的横波时差.目前,常见的基于测井资料的煤及顶底板横波时差的预测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开展精细化、定量化研究工作.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5口井1390组阵列声波及相应综合测井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横波时差与常规测井响应的相关性,分别建立了常规岩性和煤岩的横波时差预测模
本文以煤层气富集影响因素研究入手,充分利用钻井、地震、录井、测井、煤岩心化验分析及动态测试资料,开展了煤储层构造、沉积、煤岩变质、煤层顶底板沉积相组合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研究工作.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认为本区构造活动较弱,具有先沉降后抬升的特点,利于煤层气的生成与聚集;沉积环境为潮坪、泻湖亚相,煤层发育、分布稳定;煤岩经历两期变质作用,变质程度高、产气量大;煤层顶底板组合属于潮坪(泥炭坪)-泻湖亚
为了搞清楚含水砂岩气藏衰竭开采至废弃时的地层压力分布特征及极限动用边界,采用渗透率相同的岩心进行串联拼接组成长岩心(50cm)物理模型,模拟气藏进行衰竭开采实验,记录实验过程中由近井到远井不同位置的孔隙压力变化特征,建立衰竭开采末期(气流量为0ml/min,各测压点压力基本保持不变)孔隙压力(P)与泄气路径(L)关系图版,分别对近井区(5~20cm)和远井区(20~50cm)的P~L进行函数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