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比灵与尼莫地平防治偏头痛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来源 :山东省疼痛研究会第七届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shis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西比灵与尼莫地平防治偏头痛的疗效及其防治偏头痛作用机制。 方法:多中心共选择102例偏头痛病人,偏头痛诊断依据1962年Ad HOC委员会制定的头痛人标准。10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西比灵治疗组与尼莫地平治疗组,每组各51例。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病程、病情无明显差异。西比灵治疗组:西比灵每次10毫克,每晚一次,四周一个疗程。尼莫地平治疗组:尼莫地平每次30毫克,每天三次,四周一个疗程。西比灵与尼莫地平治疗组每例病人于治疗开始与结束时用放免法测定血浆β-内啡肽与神经降压素水平的变化。放免药盒由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采用Folgelholm等所用方法:视觉线性模拟量表(VAS):在VAS中,以0~10cm的直线代表头痛的严重程度,精确度为1cm。不疼痛位于0端,最严重疼痛位于10cm端,其它程度的疼痛位于两个端点之间,标记点与0端点之间的距离用来进行疼痛程度量的分析(以cm为单位)。文字分级量表(VRS):在VRS中,头痛程度分级为:不疼痛为1分:轻度疼痛为2分:中度疼痛为3分:重度疼痛为4分;最严重疼痛为5分。疗程中非疼痛天数:以疗程中不疼痛天数计算疼痛频度。西比灵与尼莫地平治疗组每例病人于治疗开始与结束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结果:西比灵组VAS、VRS、非疼痛天数分别为27±8、22±5、16±4与尼莫地平组(VAS、VRS、非疼痂天数分别为35±6、26±5、10±3)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表明西比灵防治偏头痛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尼莫地平。西比灵组患者服药后血浆β-内啡肽水平(29.03±5.45pg/ml)较服药前(22.97±3.74pg/mg)明显增高(P<0.001),而血浆神经降压素(30.19±10.47pg/mL)服药后较服药前(41.23±12.55pg/ml)明显降低(P<0.0001)。尼莫地平治疗组患者服药后血浆β-内啡肽水平(23.67±7.23pg/ml)较服药前(23.14±5.85pg/ml)无明显变化(P>0.05),血浆神经降压素(34.48±8.17pg/ml)服药后较服药前(40.44±10.59pg/ml)明显降低(P<0.001)。 结论:西比灵与尼莫地平防治偏头痛临床疗效确切,西比灵明显优于尼莫地平;西比灵通过其升高血β-内啡肽水平及降低神经降压素水平发挥其防治偏头痛的作用,而尼莫地平仅通过降低血浆神经降压素水平发挥其防治偏头痛的作用。
其他文献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常见病之一。本科自2003年3月-2004年2月间,采用侧隐窝注药结合电脑三维多功能腰椎牵引床快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19例,临床疗效满意。本文指出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既有解除神经压迫矫正腰椎畸形,去除致病的根本因素,又有神经根消炎和营养作用,两种方法相互弥补了不足,提高了治疗效果。
下腰痛和下肢神经根性痛是椎间盘退变与突出等椎间盘疾患的主要症状,其发生的具体原理还未完全明确。1934年,Mixter与Barr开始直观地认为,突出的腰椎间盘进入硬膜腔后,直接压迫并刺激神经根,是引发坐骨神经痛等症状的基础。从此,机械性压迫一直是被公认的原因。但研究发现,机械性致痛原理并不能完全囊括该病变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本文简述了炎症因素在腰椎病变中的发现与作用,介绍了椎间盘中的磷脂酶A2(PL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伴或伴下肢神经根性疼痛是椎间盘疾患的主要症状,过去认为,突出的腰椎间盘进入硬膜腔后,直接产生压迫,是病变的基础。但研究发现,机械性致痛原理并不完善,还有炎症因素包含于机械因素中而起作用,共同作用产生腰背痛及下肢神经症状。椎间盘中的炎症调节因子在没有免疫反应的情况下,生物化学因子对炎症的启动是腰椎间盘退变和突出致痛的重要机制,本文介绍了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已发现的几种炎症因子,并指出进一
坐骨神经痛是一种令病人非常痛苦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原因学说很多,根据这组病例的情况,笔者认为引起从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以手术治疗为好。笔者体会对于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的病人以全椎板减压的手术方式为好。此法既可以充分显露并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又能较彻底的切除增厚的黄韧带及部分肥大的小关节突,充分扩大椎管解除神经压迫。
本院自95年至今共治疗脑手术后头痛1200例,收到满意效果,现进行报告,脑手术后头痛最常见的原因有两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高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脑血管痉挛;由于术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导致的脑血管痉挛。
偏头痛病人在神经科门诊就诊病人中占很大比例。偏头痛是因颅内外血管运动和神经功能调节失常致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疼痛。其病因和发病过程设计到许多因素,如遗传、脑电活动和腑血流、血小板功能、精神及内分泌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在精神与药物治疗方面的体会。
我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2月-2003年2月为36例顽固枕大神经痛患者施行了显微减压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现进行报告。本组病例推测,局部血管,肿物,瘢痕等压迫、刺激,引起枕大神经脱髓鞘,是引起枕大神经痛的原因之一。对于枕大神经痛的治疗方法颇多,针灸,药物、封闭等,但疗效均不令人满意。本组病例通过手术,分离责任血管,切除压迫之肿物及瘢痕,以解除对枕大神经的压迫,治疗效果满意。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一种症状,而普通型头痛和经典型偏头痛是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类。其发病机制主要有四种学说:血管学说、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学说、血管神经联合学说、皮层扩散抑制学说。自1999年1月至2004年5月,笔者用尼莫地平口服治疗偏头痛90例,疗效满意。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人群患病率在5%-40%。笔者于2001年5月-2004年4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46例,效果满意。本文对其进行了临床分析,指出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头痛,多在青春期起病。临床表现为一侧前额、颞、眼眶部位的跳痛或胀痛。偏头痛的病因是头颈血管的变化及与神经递质有关。偏头痛属中医“偏头风”范畴。头为诸阳之会,又为髓海,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注于此。六淫之邪外袭、上扰巅顶
目的:偏头痛是至今尚未明确发病机制的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对其发病机制的探讨一直是多年来研究的热点。内皮素(ET)在许多病理情况下如高血压、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脑皿管痉挛等中都起着一定作用。但有关ET与偏头痛的关系研究较少。偏头痛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关系密切。血浆cAMP是反映交感功能的一个指标,cGMP是反映胆碱能活性的一个指标。有关二者变化与偏头痛的关系报道较少。本研究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