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间隙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性强化:回顾性队列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o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早期邻近椎体再骨折是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常见并发症,它通常发生在原骨折椎体的上位椎体,时间是术后6个月之内,是再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PKP造成的椎间隙骨水泥渗漏是其中一个高危因素,但目前尚没有针对的预防性措施.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探讨合理的操作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CT引导下应用18 G或21G切割针对240例患者行肺穿刺活检,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病灶大小、穿刺胸膜次数、穿刺时间、病灶深度、病灶周围炎症、慢性肺部病变等因素相关性。 结果 活检后24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出血51例(占21%),气胸43例(占18%),41例出现针道周围渗血(17%),10例出现痰中带血(4
目的 :利用64层MSCTA观察统计并探讨正常肝静脉各影像解剖参数特征,评价MSCTA各三维重建方法对正常肝静脉系统的显示效果. 方法:回顾性收集100例应用GE 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行腹部CTA的检查者,利用后处理技术,MIP及VR进行肝静脉血管成像,观察肝静脉分型、肝短静脉支数、肝右后静脉的支数及分布位置,分别测量各血管起始部的最大管径等影像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目的:CT增强扫描广泛应用影像诊断,但碘对比剂外渗处理一直是困惑的问题,因其渗透压的原因及对组织细胞的毒性作用,轻者引起组织疼痛、肿胀,重则皮肤血水泡、组织坏死,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影响诊断治疗,延长住院天数,经济负担加重;可能是医患纠纷的导火线.为其选用几种无创伤治疗方法作为比较研究,用以指导影像护理工作. 方法:结合文献,碘对比剂理化性质,实验设制四组:生理盐水外渗组、碘对比剂外渗不处理组、碘
临床上,尿路梗阻主要是因为发生泌尿系统疾病或邻近尿路等脏器病变而导致患者尿路出现不同程度梗阻。尿路梗阻性疾病属于泌尿外科常见、多发病,原因很多,常见有结石、肿瘤、结核、先天发育畸形等。而不管什么原因,都会继发引起尿路扩张、积水和后期的肾功能损害,所以,早期的明确诊断及积极治疗至关重要,可以有效排除梗阻因素,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统检查方法为B超、KUB、IVU、M
目的:使用一个世界公共医学影像图像数据库信息,探讨研究计算机辅助检测软件对帮助影像医生阅片、提高肺结节检出率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下载使用了来自于LIDC/IDRI数据库的40例胸部CT扫描图像,选取其中平扫的、层厚3mm以下图像29例,2名低年资影像科医生(工作经验均为2年)分别独立仔细阅读29例病例,在独立阅片和参考计算机辅助检测软件两者模式下分别记录发现的结节.仔细对照研究标识文件中标识的
目的:自制教具加深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方法:应用自制摄影角度板、铝梯、针孔铅板、阳极效应铅板、模拟X线机、静脉肾盂造影压迫带、模拟CT机教学用具,阐述医学影像技术复杂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规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结果:自制教具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同时,可节省教师的授课时间和强度,做到形象、生动、易懂。自制教具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正确引导。 结论:为学生后续的学
目的 评价直接法下肢CT静脉造影检查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本组共收集38例有下肢肿胀患者行直接法下肢静脉CT检查,经后处理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所有患者均行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US)检查,其中25例行下肢深静脉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结果 38人次直接下肢CT静脉造影轴位像显示良好,依据静脉横径增粗和静脉内充盈缺损均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其结果与US和DSA检查结果一致。
目的:探讨髓内固定和股骨近端锁定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9月~2012年12月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59例,男性51例,女性108例,年龄60~104岁,平均年龄73.2±3.6岁.跌倒136例,交通事故伤2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0d,平均4.7±1.2d.骨折根据Evans分型:PFN-A组Ⅱ型27例,Ⅲ型40例,Ⅳ型12例,合并中重度骨质疏松患者6
目的:研究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影像学分型。方法:本研究将设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选择2012年3月到2013年11月期间我院住院手术治疗且诊断为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Objective: Multiple approaches and techniques to achieving lumbosacral interbody fusion have been described including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and transacral interbody fusion(A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