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Coulomb应力扰动作用下的Dieterich余震触发机制的广义解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huan009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断层内部地震成和核和断层失稳过程进行定量化描述,推导出了包括静态剪应力和正应力扰动下的Dieterich广义解,从而表明余震发生率R同作用于断层上的正应力的变化(扰动)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本文进一步讨论了Coulomb应力变化(扰动)模型在地震预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其他文献
PREM等标准地球模型中包括很多速度间断面。间断面起伏和间断面两侧速度与密度对比是地球内部温度与物质成分分布特征的反映。自从20世纪90年代Shearer将SS前驱波引入到全球间断面研究以来(Shearer,1991),人们对地幔过渡带间断面410km和660km的认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地幔过渡带平均厚度242±2km,比PREM标准地球模型薄~30km;地幔过渡带厚度横向变化高达5
本文在介绍了固体地球潮汐、软流圈的切向固体潮、软流圈切向固体潮对岩石圈板块的作用等理论动力基础上,对南美洲板块、纳兹卡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软流圈的构造运动做了动力分析。软流圈的切向固体潮在推动板块运动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关的地质构造,这些构造则验证了软流圈切向固体潮作为板块构造运动主要动力的真实性。
本文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区域测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波到时数据,对新乡及邻区(N34.65°~37.00°,E113.16°~114.84°)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震源参数进行联合反演研究,获得了该区地壳的三维速度结构分布特征.
本文通过从可可西里地球采集的一条反射地震剖面,基本了解了盆地的大致结构特点和冻土带的厚度变化,并对可能的天然气水合物进行了预测。
为充分利用华北地区的爆破资源,开展地震学研究,本文对该地区的矿山爆破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分布特征及地震效应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同震位移计算中的地球层状构造的影响。利用Okada的均质半无限空间模型的计算公式和汪荣江的分层半无限空间的计算理论((PSGRN/PSCMP)分别计算不同模型下的同震位移并比较之,从而观察层状构造对计算同震位移的影响。最后作为实际震例,本文还研究了2011年日本大地震在使用不同位错理论后产生的误差,此次地震是日本自有观测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震,引发的海啸也是最严重的,加上其引发的火灾和
本文是在Matlab环境下,通过构造SVM,建立地震序列特征参数与序列类型之间的一种非线性映射关系,进行地震序列类型早期分类的预测尝试。
本文采用多台法,利用震中周围数字地震观测资料计算了沂沭断裂带分段平均波速比。计算结果显示,各分区波速比原始曲线随时间的波动较大,不利于分析长时间段内波速比曲线的整体变化趋势,因此进行了5点3次的平滑处理。经近均值处理后的各分区平均波速比涨落幅度明显减小,在均值线附近波动。
本文通过波形互相关计算两次核爆的到时差,采用相对定位的方法[Wen&Long, 2010]确定了2009年核爆的位置。经过计算比较Pn/Lg, Pn/Sn和Pg/Lg振幅谱比值,发现高于2Hz的谱比值能够清晰地区分地震与核爆事件群组。采用第三峰值振幅和均方振幅的方法计算Lg波体震级,并由完全耦合的震级与当量关系式估计朝鲜核爆的当量。
本文利用山东台网记录的单台垂向记录和高阶统计量(偏斜度和峰度)方法进行了区域地震事件自动检测和震相识别探索研究,同时应用AIC方法对高阶统计量(偏斜度和峰度)方法所确定的包含地震P波在内的时间窗内记录进行自动分析,探索进一步提高P波震相初至识别的技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