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期气候条件对福建烤烟生长与烟叶质量风格特征的影响

来源 :福建省烟草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198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间试验通过设置烤烟不同播栽期,研究烤烟大田期不同气候条件对烤烟生长与烟叶质量风格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田期不同气候条件显著影响烤烟质量与风格特色.与目前烤烟生产采用的大田移栽期相比,适当提早移栽,可延长烤烟大田生育期,提高下部烟叶单叶重,且上部烟叶身份适中,中上部烤后烟叶清香风格特征更凸显,感官质量表现较好.为彰显福建烟叶清香风格特征,在福建生态条件下,建议生产上可适当提早移栽7-10d,创造有利于彰显清香风格特征的大田气候条件,并实施与提早移栽相配套的生产技术措施,防止烤烟早花,保证烟叶产质量.
其他文献
利用不同比例的烟秆替代常规培养料中的棉子壳或稻草栽培毛头鬼伞(Coprinuscomatus),结果表明,烟秆可替代棉子壳或稻草栽培毛头鬼伞,且促进菌丝生长,缩短生产周期,产量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但污染率有所上升;用25%~50%烟秆替代棉子壳的配方栽培毛头鬼伞,得到的子实体产量与质量与对照相当,但能节省原料成本4~8元/斫,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基质是育好烟苗的基础.采用湿润育苗方式,研究了环保型(无泥炭型)烤烟育苗基质材料各种基质配方与烟苗生理代谢的关系,为新型烤烟育苗基质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炭化谷壳:红泥土=7∶3和6∶4(体积比)的配方,其烟苗自由水/束缚水比值与常规育苗基质烟苗的差异不大,烟苗根系活力较强、叶绿素含量较高,促进根系生长,活性氧代谢较协调,生产适应性强.
专业化烘烤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由具有较高烘烤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发挥专业特长,对农户的烟叶进行标准化烘烤.本文阐述了开展专业化烘烤的基础,并介绍了烤烟生产中烟叶种植和烘烤分离的三种模式,探讨了专业化烘烤模式的优势及发展策略.
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特殊经济作物,是税收的重要来源.本文综述了烤烟产量形成的生理研究,对影响烤烟产量、品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关系,并对烤烟产量问题进行展望.
本文通过系统调查了烟田烤烟全生育期内节肢动物群落中的种类及自然种群消长动态,以期了解本市烟田的昆虫群落结构,以便更好地指导病虫害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烟株生长过程中,烟蚜数量(有翅蚜最多,无翅蚜居中,僵蚜最少)及其有虫株数也最多;蜘蛛类数量及其有虫株数均较多;隐翅虫、食蚜蝇的有虫株数也较多但自身种群数量较少.烟草生长初期,蜘蛛类占优势;但随着烟株田间小气候及其进入团棵、旺长期,烟蚜逐渐上升为优势
为筛选出适合本市烟区杂草防治的药剂,在烟田进行了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三种除草剂对烟田杂草均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平均总防效在82.75%-86.38%.其中,50%敌草胺水分散粒剂对烟田杂草的防除效果较好,50%丁草胺乳油对烟田杂草的防除效果较差,10%草甘膦水剂的居中.但从除草性质来看,三个处理对双子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均比对单子叶杂草的较好.防除双子叶杂草方面,50%丁草胺乳油和10%草
原料保障上水平是卷烟上水平的重要基础之一,特色优质烟叶是"中式"卷烟赖以发展的重要原料,因此,特色优质烟叶研究与开发是原料保障上水平的重要内容.烟叶风格特色是由生态条件、品种和栽培技术措施等因素共同决定的.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是我国传统"清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主要产区之一.充分发挥自然生态条件优势,进一步彰显"清香型"烟叶风格特色,是福建烟叶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
近年来,龙岩烟区按照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要求,以加快推进烟田土地流转工作为着力点,破解烟田土地流转难点,创新烟田土地流转模式,积极引导烟农进行土地流转,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种植户,促进烟叶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阐述了龙岩市烟田土地流转基本现状、当前烟田土地流转主要流转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工作成效,着重分析了烟田土地流转的困难和不足,提出了强化管理,聚集合力;宣传发动,细致工作;完善制度,注重保护;加大投
为实现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对烤烟湿润育苗基质替代技术进行探讨,本研究以炭化谷壳、腐熟稻草和腐熟谷壳等有机物料替代泥炭土进行烤烟湿润育苗替代基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HM菌腐熟剂发酵不仅可缩短谷壳发酵时间,且发酵效果较好;初步筛选出分别以炭化谷壳、发酵谷壳替代泥炭土的P3、P6、P7、P11、P15五个配方,这五个配方在不同时期育苗表现较为稳定,烟苗生长整齐、生长势强,与对照基本相当或略
通过对5个监测点降水样品的收集和分析,研究了福建烟区大气湿沉降氮素状况.结果表明,福建烟区年降雨量在1134mm~1737mm之间,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氮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14mg/L、0.36mg/L、0.39mg/L和0.38mg/L;总氮沉降量在12kg/(hm2·a)~20kg/(hm2·a)之间,平均为16kg/(hm2·a),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氮各占1/3;沿武夷山脉从南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