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

来源 :第二届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f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求取权重,以2004-2013年龙岩市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应模型,评估龙岩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状况.结果表明,评价年份中龙岩市城市化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在波动中上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处高水平区间,协调度稳步提高.龙岩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已进入协调发展状态,但仍需进一步的加强.
其他文献
Marek s disease (MD), a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of domestic chickens is characterized by bursal-thymic atrophy and rapid onset of T-cell lymphomas that infiltrate lymphoid tissues, visceral organ
本研究以长汀侵蚀核心区(主要包括河田镇、三洲乡、濯田镇和策武乡4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利用RapidEYE卫星影像进行分类解译.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局部区域存在中度和强烈侵蚀.土壤侵蚀总面积从1999年、2007年到2013年呈现下降的趋势,1999年至2007年间下降幅度明显,且强度以上的侵蚀面积大幅度减小.2013年土壤侵蚀以轻度为主,中度以上侵蚀面积仅占2.71%.
本文以2000-2012年Landsat TM数据为基础,通过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差值法,提取长汀红壤区2000-2012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对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经过对比分析表明长汀红壤区植被覆盖度主要呈增加趋势,植被变化以恢复和完全恢复为主,高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954.71km2,面积比例提高30.82%.可以看出长汀红壤区经过多年的治理,植被覆盖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为探讨植被系统退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长汀红壤侵蚀区,采用空间代时间法选择常绿阔叶林、低效林、退化裸地3种不同植被退化阶段的生态系统进行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研究植被退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植被退化程度的加剧和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保水和供水能力下降,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亦显著的减少,土壤中>2mm及1-2mm的粗颗粒含量增加,而<
以长汀县河田镇强度侵蚀初步治理区不同郁闭度(0.2,0.4,0.6,0.8)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套种山杜英、套种乐昌含笑和不套种3种模式,利用标准径流小区监测的方法,在2014年的7月至12月试验期间,测定了不同郁闭度3种模式马尾松林泥沙流失情况,分析了降雨因子与泥沙流失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的泥沙流失量均表现为:不套种模式>套种山杜英模式>套种乐昌含笑模式,套种阔
本文应用线性回归、Daniel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长汀地区1965-2013年间的气温及降水变化趋势,并选取屏南地区做对比研究,深入解释长汀地区气象因子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方法趋势分析得出结论基本一致.长汀地区1965-2013年气温呈增温趋势,且变化趋势显著.长汀1965-1989年降水量处于持续减少状态,从90年代初开始增加,2000年以后增加趋势趋于缓慢.Mann
以NDVI为基础数据,利用MVC法、FVC年际差值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对长汀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长汀地区植被覆盖度在1982~2000年间波动很大,呈增、减交互式变化,而在2000年之后植被覆盖呈增加的趋势.从长汀地区的空间变化来看,1982~1992年长汀中部地区,植被退化严重,从中间向四周扩散.2000~2006年植被退化情况得到恢复,植被覆盖度的结构发生变化.经过24年
对14个应用较多的水保品种进行水土保持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宽叶雀稗、百喜草、杂交狼尾草、香根草和截叶胡枝子等几个草被植物能有效保持水土,第二年的覆盖度能增加到75%以上;提高地上部生物产量,杂交狼尾草根系的鲜、干重分别是空旷地的7.7倍和9倍,地上部鲜、干重分别是空旷地的15倍和9.6倍,有效减小土壤容重,比空旷地小0.2g·cm-3以上,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从而提高了土壤的蓄水保水能
在长汀地区进行15个草种适宜性筛选研究,通过对出苗率、成活率、覆盖度、枯落物浸水容量、根系重等水土保持特性指标的测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对试验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分别从禾本科、豆科两大类筛选出在长汀地区生长良好的草种,对当地适宜水土保持草种的种植与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田间径流小区实地监测的方法,通过5周年10茬水稻的试验,研究了6种不同水肥管理措施(不施肥+常规灌溉、常规施肥+常规灌溉、优化施肥+常规灌溉、增量施氮+常规灌溉、增量施磷+常规灌溉、优化施肥+节水灌溉)对稻田地表径流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及流失量的影响,并引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几种不同水肥管理措施中,均以不施肥+常规灌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