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NK细胞表面自然细胞毒受体表达研究

来源 :第三届全国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慢性盆腔痛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和腹腔液NK细胞表面自然细胞毒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用流式细胞术直标法检测20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13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者外周血和腹腔液NK细胞表面自然细胞毒受体NKp30、NKp44和NKp46的表达。 结果:(1)病例组腹腔液CD56+NK细胞表面NKp30表达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而腹腔液CDl6+NK细胞表面和外周血表达无显著差异;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NK细胞表面NKp46表达量无显著差异;NKp44在所有NK细胞表面均无表达。(2)CD56+CDl6+NK细胞在腹腔液中NKp30表达病例组比对照组减少,其余均无显著差异。(3)腹腔液中CDl6+NK细胞表面NKp30和NKp46均比外周血中表达量低(NKp30:P<0.05;NKp46:P<0.01),而CD56+NK细胞表面表达无显著差异。 结论:腹腔液NK细胞表面自然细胞毒受体NKp30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过程中起作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由盆腔局部免疫功能改变引起。
其他文献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的一种特殊类型,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它是以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并形成岛样结构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病变。其病灶是由上皮细胞和问质组成,位于距离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处以下至少2.5 mm的部位。子宫内病灶有弥漫型及局限型两种,一般为弥漫性生长,且多累积后壁,故后壁较前壁厚。部分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中呈局限性生
目的:研究脂氧素(Lipoxin,LXA)的促炎症消退的作用对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 EndometriosisEM)的异位灶和对其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matrixmetalloproteinases MMP-2 and MMP-9)的浓度和酶活力的影响。方法:构建30只EM小鼠,15只应用LXA 24天(LXA组),15只给予生理盐水作为阳性对照组(EM组),另15只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SF-1是雌激素合成通路中多个限速酶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SF-1在异位病灶的间质细胞中过度表达,但是在位内膜的间质细胞中没有表达,表达差异达8700倍之多。SF-1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有-CpG岛,Bisulfite测序显示在位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中SF-1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程度有显著差异,在位子宫内膜问质细胞中高度甲基化,异位子宫内膜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在位内膜异位种的植能力。方法:EM组及非内异症(NEM,宫颈原位癌)组患者各20例,分别取分泌晚期子宫内膜,再分别以0.2g、0.4 g、0.6 g种植量腹腔注射方法建成EMs小鼠模型,5 d后处死。测量病灶大小,进行HE染色检测异位种植率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芳香化酶表达。结果:EM组病灶数(3.9±0 3)高于NEM组病灶数(3.2±0.1)个,P0.05。病灶体积:
目的:探讨PTEN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2007年9月-2008年7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科30例EMS患者(其中Ⅰ-Ⅱ期10例,Ⅲ~Ⅳ期20例)30份异位内膜组织、20份在位内膜组织和25份正常妇女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情况。结果:(1)EMS患者在位内膜组、异位
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βHSD)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在位与异位内膜的表达与发病的关系。方法:2005年6月至2006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和解放军463医院采集因内异症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行子宫切除的分泌期子宫内膜,内异症患者配对卵巢内膜异位囊肿组织作为研究标本。Western印迹杂交检测PRA与PRB蛋白表达,RT-PCR检测病17BHSD2 mR
目的:探讨NF-кB p65 siRN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为抗血管途径治疗EM提供依据。方法:将EM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接种于8天胚龄的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上,建立EM CAM模型,分设空白组、单纯接种组、阳性siRNA干预组和阴性siRNA干预组。通过Image-proplus软件测量新生血管面积与鸡胚尿囊膜面积比(VA/CAM)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等方法评价沉默NF-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多发生于育龄妇女的一种妇科常见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它所引起的痛经、慢性盆腔痛和不育,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同胞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针对内异症的基础研究已发展到分子水平,而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也日趋成熟、规范,因此,本文对近年来众多学者共同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一次审慎的总结探讨,为进一步修订诊治规范时提供建议及思考。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在雌激素产生、代谢与在位内膜及正常内膜存在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采用RT-PCR检测6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32例在位内膜组织P450芳香化酶(P450A)mRNA、17B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ⅡmRNA的表达,并与35例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比较。结果:(1)35例正常子宫内膜不表达P450AmRNA,但自增生晚期始有17β-HSDⅡmRNA的微量表达,分
目的:检测神经营养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评价TrkB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7例内异症患者卵巢异位内膜、盆腔腹膜异位内膜和深部浸润结节异位内膜组织,其中9例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增殖期4例、分泌期5例(内异症组)。并收集9例非内异症良性卵巢、子宫疾患(对照组)的子宫内膜组织(增殖期4例、分泌期5例)。RT-PCR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