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下消补法治疗早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观察

来源 :第九次全国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交流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是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其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即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的10倍。治疗相当困难,预后差,国内外近年来报导的病死率大多在60%~80%之间。Tillmann等采用拉米夫定治疗17例乙肝病毒导致的肝衰竭患者,14例未经肝移植而生存,6个月内患者血清病毒消失,3例患者进行肝移植手术,认为拉米夫定在肝衰竭抗病毒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目前已经证明人工肝对于改善脑病及血清生化指标有效,但较难于获得具有说服力的大量随机对照治疗后的生存率结果。Khuroo等经Meta分析显示MARS治疗肝衰竭与一般内科治疗的相比较,未见有明显生存率的改善。笔者采用清下消补四法二步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其他文献
"治未病"这一思想现越来越被重视。中医"治未病"发挥着简、便、廉、效、验的优势,在人民群众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研究,进一步凸显在为人民健康服务
"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伴随着新的健康理念,"治未病"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意义。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预防、养生、"治未病",再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不断
会议
据五运六气理论可预见到2002~2003年间SARS的发生,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对2004年下半年~2007年疫情的预测与实际情况也基本相符。说明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人非常了不起的伟大发现!五运
史书上对西汉太初元年有3种不同的纪年干支记载,引起学者对五运六气理论科学性的质疑.本文结合文献考证和天文模拟,提出秦颛顼历以亥为岁首而年名减一位,说明其基础正是连续
会议
以《素问》运气七篇为核心的五运六气理论,反映着中医学对“时间”端绪的认识水平。依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通过不同时间次序下自然与生命规律的层析观察与
会议
目的:观察益气凉血解毒类中药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及其耐药株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38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以口服拉米夫定、拉米
会议
本文对明、清时期四部温病学著作雷丰的《时病论》、陈耕道的《疫痧草》、熊立品的《治疫全书》、王士雄的(《霍乱论》防治温疫的药物进行了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并总结了古代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复杂而多变,缠绵而难愈,且易进展至肝硬化,并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中医治疗可参“胁痛”、“黄疸”、“瘾积”、“鼓胀”等病的相关理论。结合近现代中医
目的:了解养阴活血法治疗对失代偿期肝硬化顽固性黄疸与凝血功能紊乱的治疗作用。 方法:4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采用养阴活血法为主治疗,依据纤维蛋白原(FIB)分层观察治疗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