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大湘西茶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 :2016湖南茶业科技创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_95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下凸显的农业结构性矛盾;也是大湘西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为了探寻大湘西茶产业发展模式,从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四个供给侧改革要素视角,分析了大湘西茶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优化大湘西茶产业模式的建议。
其他文献
作为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MYB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本研究基于RNA-Seq技术,对获得的一条茶树MYB Unigene,将其命名为CsMYB.采用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对CsMYB基因片段氨基酸序列同其它植物间相应片段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并进行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功能预测,结果表明:CsMYB基因编码的蛋白含315个氨基酸,是一种亲水性蛋白,定位于其它细胞器,该蛋白不存在
茶叶品质中茶叶香气是极其重要的因子之一,而苯甲醇作为芳香族醇的一种参与了茶叶香气物质的形成.本研究选用苯甲醇含量不同的四个茶树品种,分别是薮北(苯甲醇含量低)、湘妃翠、牛皮茶(苯甲醇含量中等)、和铁香茗(苯甲醇含量高).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上述四种茶树一芽二叶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对整理得到的Unigene与Nr,Nt,Pfam,KOG,Swiss-prot,KEGG,GO数据库进行
以四个不同茶树品种为材料,采用离体萌发法测定不同贮藏条件下的花粉生活力.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和干燥处理对花粉生活力保持具有显著影响,低温干燥有利于花粉活力的保持,加干燥剂处理的室温、4℃、-20℃条件下可分别保持7天、20~30天、30~40天,未加干燥剂处理的贮藏时间分别为1~3天、10天、20~30天;不同的茶树品种花粉贮藏力不同,四个茶树品种中佛香3号相对不耐贮藏,花粉失活速度最快,而薮北种在
烘房供热方式及其工艺参数是影响茯茶发花质量和能耗的关键因素,本文研究了四种典型热风循环方式(包括双侧送双侧回、下送上回、单侧送单侧回和上送下回)对烘房流场、温度场及烘房综合评价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双侧送双侧回循环供热时烘房温度标准偏差最小,温度均匀性最好,能量利用系数最大,烘房综合评价指标远高于其他热风循环方式,烘房性能最优,满足茯茶生产工艺要求.
为了探讨适合机械化采摘茶园的施肥技术,对机采茶园进行了不同施肥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处理后茶园茶叶与土壤的理化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茶叶产量、机采鲜叶完整率增加,但茶叶内含成分以适中施肥处理(B)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高,酚氨比(P/A)最低,说明茶叶品质以适中施肥处理最好.不同处理后的土壤养分含量C处理>A处理>B处理,以施肥量最高的处理C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施肥适中的处理含量最低,
采集长沙地区大气可吸人颗粒物中的细颗粒物(PM2.5),用其对人肺泡上皮细胞株A549细胞染毒,探讨PM2.5对细胞增殖的毒性和诱导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并且考察了加入不同浓度的红茶水提物对其的抗性作用.实验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作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内SOD、GSH-Px、MDA的变化,观察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PM2.5均抑制细胞增殖;红茶水提物浓度<100μM范围内没有明显的细胞
为探讨中国膳食结构的变化与饮茶的关系,文章通过膳食与健康及饮茶文献的收集,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膳食结构的关系,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膳食结构的特点及目前国民健康上存在的问题,简介了茶叶及保健功效,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与饮茶的变化,建议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科学饮食与科学饮茶.
为了探讨适合茶园的耕作技术,设置了对照(不耕作)、手扶深耕、拖拉机深耕、中耕四种耕作方式,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处理时期为5月,适逢湖南雨季,中耕、手扶深耕、拖拉机深耕2-4个月后土壤相对含水量较对照处理的低,但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茶园的根系干重,茶园20-40cm土层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说明合理耕作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和茶园土壤养分均
当今,茶产业与旅游业发展日高日上,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放松解压方式的比不可少的趋势,茶旅一体化是茶园的新型体验模式,是将茶园内增设旅游业中的相关体验,使二者结合而形成的具有更大吸引力的茶园体验模式。通过对以往的茶园进行分析解剖,成立一个健全的、有内涵的、传承茶文化的茶园应该从茶旅一体化茶园选择、茶园服务茶园旅游化服务体系的设计要求、茶产业茶旅一体化对茶企业要求、茶旅一体化中茶文化
近年,国家逐渐开始重视青少年的传统教育,茶文化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承担着提升青少年国人素质的重任,现各地方已经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茶文化教育,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社会影响与成就,但因各地情况各异、培训机构师资有差,以致茶文化教育仍处于探索状态,不系统也不完整,仍需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