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漆畫新畫種之創作思維與其藝術性價值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lif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幾千年歷史裡,老祖先留下了無數的藝術瑰寶,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而漆工藝與漆畫作品無疑地是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燦明珠。中國人使用漆器已有將近七千年的歷史,在出土的文物中無論是生活日用品或是藝術裝飾物件,均可印證出漆藝流傳的久遠年代。從新石器時代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朱漆木碗、纏藤朱漆木筒及江蘇吳江良褚文化的漆繪陶器,到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北魏漆畫製的漆屏…等等;再從戰國時期至秦、漢、唐、宋、元、明和清一路下來,無數的歷史記載和出土文物都著實地記錄著漆器與老祖先的食、衣、住、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甚至還與人的生老病死息息相關著。尤以大漆運用在藝術繪畫上為最,可藉由漆屏、漆棺、漆陶等出土文物上面的彩繪圖案來證實漆畫早已留存幾千。但為什麼中國古代既然有完好的大漆生態條件,而漆畫竟然無法蓬勃發展?這或許和師徒傳承制度以及不求創新的思維有關,此外,還有當時畫者墨守成規的創作態度亦是一大阻礙因素。儘管如此,過去歷史上還是有從漆器轉化為漆畫的作品可供欣賞,如上述出土漆文物上的紋飾彩繪圖案,正說明了漆畫從依附器物到成為一獨立畫種,也算是歷經了一段漫長的歲月,而這被審美認定的畫種,終於在西元1980年代正式確立了,成為近代新興藝術的流派。台灣的漆畫藝術本身就是一項新畫種的研發,是從漆器造型轉變成平面繪畫的藝術表現形式。自20世紀末起,台灣的漆畫發展,有如雨後春筍般地崛起,在多位漆畫大師的推動下,漆畫藝術逐漸地得到茁壯與成長,筆者因為跟隨許坤成和翁美娥兩位教授的指導,有幸接觸到漆畫這塊領域,經研究後,發現台灣的漆畫已經從過去具裝飾性的漆工藝漸進入於富有純粹性的新畫種的階段,除了工藝家之外,畫家也開始著手運用自我的創作思維,對漆畫進行獨特性的繪畫表現方式。這其中的發展過程如何演變?以及其未來的拓展性,將在本論文中仔細地探討之。
其他文献
目前商品生产者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商品生产逐渐朝着智能化发展。随着智能化的发展,伺服电机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伺服电机,分析了伺服电机在自动控制系统中
随着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龙头地位的确立,“海派”一词使用频率渐高,“海派”原是好词。“海派绘画”、“海派京剧”、“海派服装”,指的是改革、创新的艺术。不知什么缘故,有的时期,“海派”成了贬义词。上海人对于那些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是踏踏实实,往往谓之曰“海派来西”。现在,“海派”又返本还原了。几年前,上海大学专门成立了“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研讨会,参加者都是学者、专家和文艺界的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