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旧藏书画考略

来源 :2017年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dong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明园旧藏的历代名人书画,是所有圆明园藏品中最珍贵的一类文物,是真正具有研究和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发掘圆明园珍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向。如果想要对流失于海外的书画进行追讨,势必要掌握合理的方法,深入地做好文物普查工作,掌握准确的文物信息与数据。对圆明园旧藏书画的考略,仅仅是找回文物的第一步。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倡议和《规划》为发展“三山五园”人境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山五园”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又与科教高地中关村交相辉映,正是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三山五园”发展人境文化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并指出了战略路径。
文化遗产旅游已经发展成为当前一种重要的旅游活动方式.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遗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三山五园地区既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又是北京市重要的旅游产业发展区.三山五园有多种说法,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为"三山"指香山、万寿山和玉泉山,三座山建有"五园",分别是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目前,该区域内依然有诸多旅游资源未进行充分开发与利用,该
康熙皇帝通过修园建宫、寝门视膳、祝寿咏诗以及大设千叟宴等一系列在三山五园的活动,将清朝官员及百姓全部纳于孝治政策下,并通过宣扬提倡,亲历躬行,垂范天下,弘扬儒家传统道德,自上而下地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贤”的社会风尚,并强化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社会道德观念,引导全体社会成员树立了良好的行为模式,有效达到了巩固统治、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将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实践推向极致。
本文叙述牵涉到诸多的清朝礼,故先按照五礼中吉礼、嘉礼、军礼(按:此三礼与本文关系密切)的顺序,结合《清高宗实录》,探讨乾隆时期圆明园与京师、紫禁城的关系问题。
本文关注清雍正至乾隆朝以来形成的"三山五园"皇家空间,指出在紫禁城与京郊的皇家园林之间,存在着由作坊管理者和工匠等组成的以"活计"为任务的群体,在皇宫庭院与皇家工场之间"行走",从而动态地完成自上而下交代的工作任务.紫禁城与三山五园、各处行宫以及皇宫内其他机构之间,通过员外郎、郎中、笔帖式、库掌、催长、委署催总、司匠、柏唐阿和各作工匠,形成了稳定高效的作坊活计管理制度.本文以"裱作"为例,分析造办
"坦坦荡荡"属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乃后湖西岸的一处园中园.其园林布局与杭州西湖的"玉泉鱼跃"相似,池周舍下有鱼数干头,系清帝饲养与观赏金鱼之处,俗称"金鱼池".本景占地1.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圆明园百景图志》介绍了坦坦荡荡的陈设、布置及其功能.贺艳和刘川曾试图对坦坦荡荡进行复原设计.踟清世宗、清高宗和清仁宗在圆明园园居之时,常常驾临坦坦荡荡游览、读书,并留下不少诗文.可是,迄今
本文从清帝数量可观的咏竹咏景御制诗入手,对圆明园竹景观和文化略作探析,期望由此对圆明园以植物继承古典园林的传统和文化略窥一二。
由于年代久远,书翰遗墨传世有限。石刻延长了宣纸的寿命,保存了历代名家的墨迹,使书法艺术得以传之后世。石刻既是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也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清代书法艺术的中兴和金石学的昌盛,与清朝帝王认同并积极学习汉文化有关。他们不仅收藏、鉴赏、临写、刊刻历代名家书作和法帖,为中国书法艺术保存了珍贵的史料,还大多勤于临池,常将御笔书写的诗文题咏,刻留于各处的匾额、碑石之上
圆明园的遗址构成以清代建筑基址、山形水系、历史园路、历史植被和历史桥梁为主,历史碑刻、建筑构件等为辅。从材质来看主要有砖、石、木和夯土。从分布空间看主要有露天遗址和埋藏遗址。本次调研主要是针对露天建筑基址、残存桥涵、部分假山,分景区调研这些遗址的可见情况,分析可见遗迹的保存现状,并提出展示规划意见。
如园遗址是圆明园乃至国内园林遗址中罕有的遗存最丰富、格局最完整的案例之一。芝兰室作为如园主要单体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历史上多次易名改建,后遭大火焚毁,直到现今遗址考古发掘完毕,埋藏在建筑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逐渐显露。首先,芝兰室东、西、南三面环水,假山叠石环绕,视野开阔,芝兰扑鼻,环境素雅,是清代皇家园林中建筑本体和谐融于自然环境之中的典型实例之一,展现了清代帝王深厚的艺术修养与良好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