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来源 :高含水储层剩余油分布研究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埕岛地区馆上段曲流河1+2-5砂组可以划分A型、B型、C型三种流动单元类型,分布对应主河道、河道边缘、河漫沉积,依次储层物性和开发效果变差;顺河道方向组合单元集中分布,储量及剩余油分布最丰富;切河道方向组合单元分布在河道充填或边滩侧翼,见水缓慢,剩余油分布分散;复合流动单元分布最广泛,河漫和泛滥平原为主,物性最差,剩余油分布最小,开发效果最差。
其他文献
  港西油田-区-断块,通过综合应用动态监测、密闭取心岩心分析、油藏数值模拟、油藏工程分析等技术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富集区,以层系重组、井网完善调整
会议
  秦皇岛32-6油田是海上第一个中方作为操作者的大型的复杂的河流相砂岩稠油油田,油田油水系统多,油水关系复杂,开采7年后油田含水高达81.4%,采出程度仅为7.72%.通过对该油田
  应用ECLIPSE软件的FRONTSIM流线模型,以实际地质参数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大庆油田高含水期厚油层的正韵律概念模型。通过对不同垂向渗透率、不同采液强度条件下葡Ⅰ 33层内纵
会议
  针对孤岛油田河流相油藏非均质地质特征,开展了以成因单元为边界的微型构造及辫状河心滩坝、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研究,建立了层内10m×1cm级精细三维模型,进一步深化了特高含
  本文阐述了大庆油田储油层形成大孔道的主要因素,探讨识别大孔道的方法,建立注水油田大孔道层段的识别标准。主要研究了大孔道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孔隙度、渗透率、束缚水
  针对我国东部海上注水开发油藏进入高含水期后水驱采收率低的问题,以JZ9-3油田为例开展了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挖潜研究。结合海上油田生产特点,以储层精细地质研究为
  由于宝北Ⅲ1厚油层非均质及裂缝影响,对剩余油的认识难度大。通过对厚油层细分流动单元研究,将储层划分为彼此相对独立的A、B、C、D、E5类流动单元,利用流动单元控制建模技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