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传说与共工传说同源研究

来源 :中国·德清第三届防风文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l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传说的内容和传说的主要流传地域,提出防风传说属于长江流域原始稻作农业神话,这大约已经没有很多疑问。我在2009年出版的《展开4000年前折叠的历史——共工传说与良渚文化平行关系研究》中,经过文献梳理、对应考古发掘和民俗图志数量统计,提出共工传说属于长江流域原始稻作农业起源神话。于是,防风传说和共工传说的关系,就成为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初步考察,我认为防风传说与共工传说具有同源性,乃至是同一神话传说交融的不同分流。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这个课题:防风传说、共工传说与良诸文化的联系及相关问题;此前防风传说与共工传说联系研究及影子历史问题;防风传说和共工传说同源研究后的结论和补论。
其他文献
以往,对于百济武宁王陵的形制结构与出土文物的研究,中、韩、日三国学者从各自的立场与视角入手,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唯独对铭记墓主身份的墓志在形制上表现出来的不合常规之处未免关注不够,本文在与中国出土同一历史时期的墓志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略作讨论。
本文从鉴藏、作者、书论、临摹四个方面,对清代鉴藏家和书法家关于《瘗鹤铭》问题进行简要钩沉,找寻他们关于《瘗鹤铭》鉴藏和临摹的史实,论述他们从认识到临摹的观念变化,以期探讨清人的书学思想。
关于书法史上著名的镇江《瘗鹤铭》摩崖石刻的时代与作者,自来聚讼不休,莫衷一是,有东晋王羲之、萧梁陶弘景、唐朝王瓒、顾况、皮日休等说。不过,仔细斟酌推敲以上各位跟《瘗鹤铭》的关系,其实大多出于巧合。通过分析,只有唐末咸通十一年(870)前后的皮日休在吴中、润州期间得鹤、养鹤、瘗鹤的可能性最大。
大字之祖《瘗鹤铭》非但在书法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而且,通过其文字描述,向后人透露了古代鹤文化的重要信息,堪称民俗史上的重要篇章。自汉代以来,鹤的饲养、赞誉、神话不绝于史,鹤的自然属性是其屡受青睐的根本原因。《瘗鹤铭》所提供的古代鹤文化的信息,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它的价值,是远超乎书法之外的。
《瘗鹤铭》是南北朝时南梁焦山著名的摩崖石刻,笔者虽向往已久,但无专攻。本文仅据“南北二铭展”所展示的资料,对其文字、作者等情略作探索,并从《二铭》相互对照中所获得的若干启迪略予梳理,对《二铭》在我国书法史中地位亦略述拙见。
南北朝时期的碑刻和墓志,主要出自官府中擅长书写的中下层文吏之手,书体主要是公文楷体。在南北朝社会,碑志书写属于“辛苦笔砚之役”,名流书家普遍“耻于碑石”。有关南北朝名流书家“题写碑榜”的史料记载多指门桁碑石篆隶额题,而非书写碑文。陶弘景自觉自愿书写《瘗鹤铭》的可能性不大。
《瘗鹤铭》原在焦山西麓栈道崖壁上,后因山体崩塌坠入江中。北宋初冬季水落石露,始为人知。历经好事者传拓流传开来,其书法即以惊世的艺术魅力为历代书家奉为经典。但此刻石不署真名,亦未记年号,也不知何时落水,史料上更未留下完整的铭文文本。自发现以来,历代对其书者、时代、铭文争论不休,自今未有定论。本文拟从铭文内容、文风、书风特征论述其时代问题。
纵观瘗鹤铭研究史,历代学者无不致力于重建完整的铭文文本,但是同时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将来源不明的异文搀入重建的文本中,对理解铭文造成困难甚至误导。本文首先将讨论这些异文的来源与形成,辨析其中的臆造成分,以期为阐释文义提供可靠的文本。其次,本文将从铭文中两个具体词语的解释出发,探讨如何在历史与文化语境中阐释铭文的含义。
《瘗鹤铭》之艺术成就吸引了众多赏家目光。《瘗鹤铭》真正受到书家学者推崇是在宋代,最早属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对情感的强调甚于历史中任何一个朝代。《痊鹤铭》先遭天灾,后遇人祸,很早就石残字缺,却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风貌与成就,并不因残缺而失去固有的魅力。    
关于《瘗鹤铭》诞生的时代,传统看法主要有两类。一类说法是东晋南朝书迹,另一类认为隋唐时期的作品。本文简单归纳以上说法的主要依据和方法,分析《瘗鹤铭》的内容、书风方面的特殊内涵,从意象上进一步理解把握《瘗鹤铭》,从时代、地域文化的角度作出一些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