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地质图法预测矿井瓦斯涌出量及其应用实践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矿业系统工程学术会议暨中国煤炭学会煤矿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2015)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xti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基于瓦斯地质图法进行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的方法和步骤,并结合案例进行了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建立和瓦斯地质图的绘制.研究表明瓦斯地质图法进行瓦斯涌出量预测具有方法简单、易于实现计算机编程的优势.该方法以充分研究煤层瓦斯赋存规律,确定关键地质体,划分瓦斯地质单元为前提建立预测模型,同时进行瓦斯涌出量等值线绘制,最能反映预测区域地质条件和采掘工艺条件、与生产实际结合最紧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
其他文献
针对人工蜂群算法的蜂群缺乏多样性、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差及收敛速度较慢,提出一种基于混沌搜索策略的改进人工蜂群算法.该算法通过载波映射,由混沌-决策变量的变换,产生新的邻域点,为采蜜蜂和被招募的观察蜂提供了更广阔的搜索空间和更优质的位置蜜源,增强蜂群多样性,同时,引进侦查蜂局部蜜源搜索较好地解决了算法易陷入局部极小的问题,改善了人工蜂群算法(ABC)的收敛性能,最后由六个标准测试函数的仿真验证,得到
自移式半连续开采工艺是露天开采的发展方向,能大幅度降低露天矿生产成本并减少污染,该工艺能否成功应用并实现高效率的关键之一是带式输送机移设步距.本文采用SIMIO软件,以作业循环时间最短、产量最高为目标,对开采系统中的带式输送机不同移设步距建立优化模型,并结合具体实例数据对模型进行优化,优化结果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减少了移设次数,增加了系统作业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对类似露天矿具有借鉴意义.
为了探寻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及特点,构建适合辽宁省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党的十八大和十二五规划的纲要以及时代要求,对新型城镇化内涵进行全面解读,对新型城镇化的特征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找出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地域特征,构建适合辽宁省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4个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主要城市,通过中国统计年鉴,辽宁省统计年鉴获取对应指标的数据,采用改进熵值法与复合指标法对辽宁省1
对突发事件产生与演变机理的认知将有助于根据突发事件的产生、发展阶段以及影响的因素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及培养相应的应对能力,将损失减少到最小.文章对辽宁城乡结合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城乡结合部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城乡结合部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变机理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应对能力模型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应用模糊数学理论,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具体应用到校园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中,结合校园的实际情况将环境评价系统根据需要分成若干个指标,建立了因子集、评价集、隶属函数和权重集,实现对校园环境的质量等级综合评判.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的权重集,并对取大取小算法和评价结果的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了改进,取得较好的效果.实例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效果较好,可在一般环境的质量评价中广泛应用.
针对煤矿井下回采工作面瓦斯积聚和瓦斯超限等严重问题,将小波包神经网络模型引入煤矿瓦斯涌出量预测中.首先由小波包变化对采集数据进行分解、重构并提取特征向量,然后输入到基于动态节点生成算法的RBF神经网络模型中训练学习,同时采用删除策略简化该模型,最后通过时频联合仿真验证,结果表明,WP-IRBF模型在预测精度及训练误差方面明显优于QPSO-RBF模型,是一种非常适合煤矿瓦斯量预测的有效方法.
为解决当前煤矿煤与瓦斯突出安全生产这一难题,通过现场实施区域瓦斯治理、防突钻孔工程、带压封孔工艺、松动爆破卸压、水力压裂增透、瓦斯抽采与利用技术,探索出单一低透煤层瓦斯治理有效途径,控制了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的发生,为矿井安全生产奠定了基础.
针对现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越来越多传感器支持485/CAN智能通信,分站支持接口个数少、采用单一的微处理器对传感器的数据进行采集,导致现有分站组网成本高、数据响应实时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FPGA的煤矿井下监控分站设计方案.详细介绍分站的软件和硬件总体架构设计;FPGA关键信号采集和信号处理技术;部分关键电路详细设计;双口FIFO完成FPGA与MCU之间的通信,解决了FPGA与MCU工作时钟不一
针对露天矿燃油消耗问题,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优化的BP神经网络建立露天矿油耗量预测网络模型.该方法使用由PSO优化的BP模型来拟合影响露天矿油耗量的众多因素与油耗值之间的复杂关系.仿真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在露天矿燃油消耗预测中具一定的实用价值.
结合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在土木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研究生阶段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举措,如提出了"3+1+2.5"的培养框架,构建了紧密联系工程实践和注册执业资格制度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校外实践基地和专业实践制度,组建了高素质的校企导师队伍,引入"论文包"概念,提出了论文多方评价模式等.这些举措是对卓越工程师研究生阶段教育培养改革的有益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