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干流生态分区研究

来源 :中国水论坛第四届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xiul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黄河干流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及近期水生生物调查资料为依据,以生物因子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动物及鱼类为分类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水的物理化学状况、气候和地貌等非生物因子,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黄河干流生态系统进行分区.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干流生态系统可根据不同研究目的分成若干不同的河段.
其他文献
20世纪90年代黄河断流对山东沿黄地区影响严重,曾引起举国关注、世人瞩目.按照国家授权,自1999年黄委会对黄河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调度,山东黄河河务局作为山东省境内黄河水资源的主管部门,在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工作中,采取多种措施,实现了连续6年不断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山东沿黄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黄河水资源综合效益的发挥,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本文以已经完成的流域相关规划成果为指导,在对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黑河黄藏寺水库供水范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了适宜于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的指标,对该地区各用水户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进行了分类预测,提出了不同水平年维持黑河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水量及需水过程,并对不同水平年的需水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湟水干流地处青海省东部,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湟水干流水资源,估算出湟水干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十分必要.本文阐述了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概念,说明了地表水资源可供水量与可利用量的区别,列举了目前几种常用的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通过不同方法对湟水干流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估算,结果在6.52亿~10.52亿m3之间,相差较大;如以倒算法(90﹪保证率最枯月流量法)计算
本文首先分析了宁夏卫宁灌区七星渠1996~2005年引水量的变化.然后以七星渠灌区内中宁县1991~2005年的资料为代表,分析了灌区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和干旱指数的年际年内变化,并探讨了这些气候因子与引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温呈现递增趋势,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集中,蒸发量年际变化比较复杂;蒸发量与引水量之间的关系较密切,尤其以冬灌季两者的关系更为明显;气温、降水量与引水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讨论了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形成和消耗规律,分析了水资源在干旱内陆平原区四大生态系统中(即人工绿洲、自然绿洲、绿洲-荒漠交错过渡带和荒漠等生态系统)的运动和转化形式,以及四大生态系统相互间的依存关系.人工绿洲是干旱区人们生存和生产的主要场所;自然绿洲、绿洲-荒漠交错过渡带是人工绿洲的天然屏障,保护着人工绿洲免受荒漠侵袭.其中人工绿洲位于河流上、中游,为用水集中区,用水量大,水资源运动形式复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保险业以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洪水保险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洪水风险图分析制作,提出了风险图制作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规范了洪水风险图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绘制洪水风险图的主要计算方法是利用历史洪水调查资料和水力模型或推算洪水水面线相结合的方法,少部分采用了数学模型模拟洪水演进的方法.回顾中国洪水保险及洪水风险图制作,总结经验,对进一步开展我国洪水保险和洪水风险分
本文针对长江全流域水土流失时空分布特点,重点分析了该流域水土流失的成因、严重后果以及实施治理的极端重要[1]性和紧迫性以及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牧工程等三大常规工程治理措施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模式,综合治理新模式要求除了继续推进三大常规工程治理措施外,还应该在长江流域实施开征生态税、发展生态经济农业、实施生态移民、加大生态进口、尽可能
对河龙区间及其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近期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后的蓄水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同时分析了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后产生的水文水资源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2010年河龙区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蓄水总量约为15.2亿m3,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对应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蓄水总量为2.76亿m3,占河龙区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蓄水总量的18﹪;②2010年河龙区间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后产生的水文水资源效应分别为:地表截流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了汉江流域及丹江口入库径流量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汉江流域径流量在1991年发生突变,由丰水期进入枯水期,但近50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丹江口年均和汛期入库径流变化同整个流域一致;枯期入库径流在1976年发生突变,之后呈减少趋势,但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分析结果将为汉江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2005年三门峡库区来水来沙分别较多年均值偏小38.4﹪和73.8﹪,水沙"搭配"较为理想,尤其是渭河秋汛洪水,洪水总量大、含沙量小,渭河下游发生了普遍冲刷,潼关高程也由汛前的328.25m降为汛后的327.71m,降低了0.54m;潼关以下河段2005年汛期不但将当年的淤积物全部排出库外,而且还将往年淤积下来的0.6775亿m3泥沙也排出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