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GIS的气象-地质灾害实时预报预警业务系统研究

来源 :2006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on_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Web-GIS技术、滑坡灾害空间预测和时间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产品自动发布的实时业务系统。研究分析表明,降水对崩滑流灾害的诱发作用,不仅取决于当日雨量,而且与前期过程降水量有关,但前期各日雨量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饱和状态下的滑坡,其稳定性主要与滑坡的条块重量(W)和总的孔隙水压力与总的上浮压力之比(ru)有关。
其他文献
大别-苏鲁造山带如何东延至朝鲜半岛,或者说在朝鲜半岛如何表现一直是国际同行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认为大别-苏鲁构造带东延后与临津江带(Imjingang Belt)相对应,2、认为大别-苏鲁构造带东延后与沃川带相对应,3、认为大别-苏鲁构造带在黄海被一走向NNE的大型右行走划剪切带切断,然后经朝鲜半岛南面的石垣向北东延伸,而未经过朝鲜半岛;4、认为京畿地块(Kyonggi M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TBB资料,分析了2006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偏少、黄淮和华南降水偏多、川渝高温干旱的原因,得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且呈不连续西伸北跳、西伸脊点偏西偏北是长江流域降水偏少的原因之一;贝加尔湖地区较长时间为高压控制,没有出现典型梅雨的环流型,导致冷空气偏弱是原因之二;印度中北部、中南半岛的低空西南急流偏弱,近赤道强西风偏南,先到达南海南部后再折向偏北方向移动
2006年9月2日于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冰雹天气,本文分析了冰雹发生前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分析、物理量特征,并使用闪电定位、卫星云图、多谱勒雷达、自动站资料对冰雹的形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可行方法。
普查历史天气图资料,得到西北路台风与内蒙古中西部及东部偏南地区的强降水有较好的统计关系。分析2006年第5号台风"杰拉华"登陆引起华北汛期降水关键区(25~35°N、85~105°E)对流层中下部高度场变化,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苍南县登陆导致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沿副热带高压外围偏东风加强,充沛的水汽输送到黄河上游,导致内蒙古自治区强对流降雨的天气加强,使得与强对流降雨有关的物理量场发生变化
本文对安徽2006年4月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及其预报技术进行了介绍。文章围绕强对流天气过程概况、天气形势、动力和热力条件、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技术等进行了阐述。
利用武汉暴雨所AREM模式资料分析了湖北省2005年梅雨期的一次暴雨过程,得到:强降水发生时,对流系统中有两个强上升运动中心,分别位于300hPa和600hPa附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单模态分布对上升运动的维持是有利的;环境风场并不能很好地控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方向,中尺度对流系统向低层涡度增加的地方移动;暴雨形成过程可概括为低层切变线东移诱发出地面低压,产生垂直上升运动迅速增加,配合丰富的水汽
对2006年8月11日凌晨,发生在蒙古高原河套地区的一次典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暴雨过程,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进行了探测与分析。分析表明,发生在高原上的MCC移动性强且发生发展过程同西风带上斜压槽与其南部低层暖湿气流中低值系统的并入过程关系密切;MCC是由前部的冷空气外流边界形成的强对流阵和东北方新发展起来的对流单体等较小尺度的β中尺度系统及后部的MCC的主体──α中尺度的气旋性辐合中心组成的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北京T213数值预报产品、自动站逐时观测资料及FY-2C卫星图像等对吉林省2006年汛期出现的三次大范围区域性暴雨天气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场、高低空大、中尺度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的配置、卫星云图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的内在机理和发生规律,找出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为今后暴雨预报提供一定参考。
本文利用实时高空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缓解和解除2006年四川盆地历史罕见伏旱高温气象灾害的"8.21"暴雨和"9.4"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产生在四川盆地为青藏高压控制的大背景下,大气环流调整时,冷暖空气交绥锋生强度、不稳定能量的集中释放、强烈的低层水汽输送、促进对流的动力场结构是四川盆地异常环流形势下产生暴雨的关键。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此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的特点、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一些物理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7.14"暴雨是在宁夏大降水的多发时段出现的,符合宁夏大降水的环流背景;地面准静止锋在宁夏北部地区的维持及其激发出的中小尺度系统直接导致此次暴雨天气的发生,决定了降水具有的特点:即北部地区出现了区域性暴雨,而同心、海原以南地区,只有少量降水;台风"碧利斯"外围沿西太平洋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