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8月江苏中南部区域晴热高温过程分析

来源 :第七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能源分论坛--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7月30日-8月5日,8月10日-14日,江苏中南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晴热高温天气,由于副热带高压中心位势高,期间台风活动稀少,冷空气势力偏北,导致此次过程具有出现高温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极端最高气温较高的特点,为10年来较强的晴热高温天气过程。高温天气造成区域范围内供电量猛增,中暑人数明显增多,给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其他文献
卫星遥感技术已成为蓝藻探测与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基于MODIS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来提取蓝藻信息,并且对不同程度蓝藻水华的面积都进行了估算,从而实现了蓝藻的定量遥感监测。
根据大棚黄瓜霜霉病株发病率、病情指数及气象要素的同步观测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空气相对湿度是大棚黄瓜霜霉病发生的最重要气象要素。(2)日均相对湿度≥80%的累计天数能较好反映气象条件与霜霉病的关系,且累计天数4~5天是防治的有利时机,而日均相对湿度≥90%累计天数与霜霉病关系不密切。(3)相对湿度累计时数比累计天数更能反映气象条件与霜霉病的关系。相对湿度≥80%的累计140小时或相对湿度≥
茶叶是浙江省最主要的特色经济作物之一,位列浙江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第二位。浙江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比较适宜茶树的栽培,但由于布局的不合理,制约了浙江省名优茶的发展。本文在分析茶叶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茶树栽培的4个气候区划,建立了空间分布模型.应用混合捅值法对气候区划指标进行了细网格推算。综合考虑4个气候因子以及3个地形、2个土壤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9个影响因子的
使用1965~2009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江苏省15个气象观测站的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气温,日日照时数这三个气象要素,利用赤霉病气象等级促病指数算法进行历史回代检验,并与植保部门提供的小麦赤霉病最终发病率资料进行对比,检验赤霉病气象等级促病指数算法的准确率为86.92%,并分析了误差存在的可能原因。
基于LDEO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将东、西太平洋暖池及异常北风、西风一并结合起来考虑,完善了1997/1998 E1 Ni(n)o事件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异常西风驱动西太平洋暖池东端暖水向东伸展直接有利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增加;异常西风激发东传的暖Kelvia波对东太平洋的冷上升流有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增加;东传的异常西风可以通过埃克曼漂流效应将赤
利用GISST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北半球秋季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IOD,Indian Ocean Dipole)和北半球对流层位势高度异常之间的遥相关模态。结果表明:第一,北半球对流层位势高度场存在和IOD变化密切联系的遥相关作用中心,并产生一列从印度东北部出发,到达加拿大东部的Rossby波列。第二,该遥相关模态在整个对流层呈现近似正压的结构。第三,位势高度场对IOD变化响
本文使用ERA40加逐日和逐月资料,揭示了东亚上空天气尺度瞬变扰动活动(STEA)的季节变化特征,对与之相联系的东亚大气斜压性、东亚副热带急流(EASJ)和东亚温带急流(EAPJ)的季节演变特征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亚上空的大气斜压性、ST队和EAPJ都在春季和秋季大,夏季不明显,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大气斜压性和ST队活跃的原因在于较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加上由于春季迅速加强的中纬度大陆表面感
用小波交换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自1951-2006,56年来月降水量距平和月温度距平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结构。以及与AO标准化资料,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和交叉小波变换。分析了AOI、西北地区冷暖和旱涝变化的多尺度结构和时域中的分布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AOI对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为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的诊断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人类活动加速发展正在改变区域气温的空问格局,表现为:(1)1961—2006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增温速率在 0.28-0.50℃/10a之间,是1961-1995年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0.1-0.25℃/10a)的两倍,迅速增温导致长江三角洲2001-2006年区域平均气温比30年(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高0.8℃,增温速率空间差异改变了区域气温纬向分布型态,在上海大都市区形
利用1961~2008年长三角地区59个站点的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通过对极端气温、极端气温的趋势变化和日数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长三角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长三角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的高值区都在西南部的浙江建德地区,年极端最低气温在西北部的内陆较低,在南部浙江地区较高,但浙江西北部均有一个较明显的低值区域;四季中除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和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外,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