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夫妻伦理及其现代启示

来源 :河北省儒教研究会,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ang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优良的夫妻伦理传统的概括和继承,认为在现代家庭伦理的建设中,应该得到发扬光大。五伦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五伦思想,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与思想资源,并给以理性平实的理解与诊释,无疑是当前文化建设当中一个亟待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
其他文献
每一种宗教神学体系,包括无神论在内,都各有其合乎情理之处,也都各有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困难,因此,分歧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休谟的意思是说,在文化多元信仰多样的时代,信仰也像理性一样,是需要以怀疑为基础的,没有足够的怀疑就没有坚定的信仰,这是宗教信仰的辩证法。
2012年4月2日,本焕大师于深圳弘法寺示寂,世寿106岁.4月5日至12日,弘法寺按佛门仪轨为本焕大师举行荼毗仪式,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众多舍利.三人——奚三彩、张品荣、祁海宁,此前从未与弘法寺结缘,本焕大师荼毗产生舍利之事最初亦是通过网络报道才略有所知.不过由于2007至2010年参与过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地宫的考古发掘工作,亲身接触和实际保护过地宫出土的"佛顶真骨"、"感应舍利"、"诸圣舍利"等多份
1988年,在朝阳北塔天宫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数千件佛教奇珍异宝,其中包括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两颗.消息传出,立即轰动海内外,世界佛教界大德高僧、四众弟子、专家学者不远千里万里,从四面八方云集朝阳,争先恐后瞻仰稀世圣物的神秘面容.经多方考证,朝阳北塔重现舍利是隋代高僧释宝安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正月二十三日奉隋文帝救命从京城长安来营州建塔供奉的佛祖真身舍利。为巩固与加强这种大一统局面,隋文帝想借
佛教最早由印度东传至中国,早期佛教文化仅传入佛经、佛像,而佛寺、佛塔及的瘗埋则经过了一段时间才得以形成.但是目前在中国、韩国及日本等地发现的历代佛塔,与古印度佛教中流行的典型性覆钵形佛塔不一,反而更接近于中国的楼阁式木塔结构建筑,成为了一种楼阁式的木制结构佛塔.当佛教经由中国传至韩半岛的古代国家时,传来的佛教已经中国化、且脱离了印度典型佛教文化的面貌,其中佛塔的形状与痊埋佛舍利的整个环节及规制,也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正脊两端常见突兀翘起的"鸱尾".虽然司空见惯,却很少有人问津其名实之由来.鸱尾究竟是什么,最初的形象又怎样?鸱尾起源问题自东晋以来1600多年,一直有人探究而不得其解.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从建筑考古角度再起对鸱尾的研究.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和刘敦桢等曾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日本学者松本文三郎著有《鸱尾考》,村田治郎著有《中国鸱尾史略》等;近年来国内研究活跃,成果斐然.但鸱尾起
《撰集百缘经》揭示佛舍利信仰的果报观念包括共性果报观念和个性果报观念两类,其中佛舍利信仰的共性果报观念包括绝对共性果报观念和相对共性果报观念;绝对共性果报观念包括后世不堕恶趣、遇佛和出家得道;相对共性果报观念是后世受乐,其中受天快乐占绝大多数,反映佛舍利信仰者追求的快乐主要是生天的快乐,而非人间的快乐,可见佛舍利信仰的相对共性果报观念与天道信仰密切相关;个性果报观念包括与行相关的个性果报观念,以及
本焕长老及其与他同辈的高僧就是上述两条经验的指导者与实践者。作为大乘佛教禅宗的宗门省宿,本焕长老牢牢把握大乘佛教的弘法利生宗旨,坚持修行,慈悲度众,引导众生走人间佛教道路。随着社会发展,长老与政府保持一致,应政府所急,想政府所想,积极带领信众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为佛教顺利转型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简要介绍本焕长老的非凡经历作,对长老一生在佛教文化建设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和他的禅法进行概要论述,认为他直接传承明清以来的禅修传统,既属看话禅,又有念佛禅风格,并且拥有自己鲜明特色:一是加上时代内容和精神;二是将自己对佛法的理解,特别是强调《普贤行愿品》对禅修的指导意义融入了禅法.
本文从天元与人性、明德说、诚意论三方面对刘古愚的理学思想略作分析,阐述了刘古愚理学思想的实学特色与现代性,认为他也在探索一种传统价值与当代精神相结合的方式,立足现代而坚决捍卫有价值的传统精神,也体现出了诠释学的方法。其内容在当时,对他所面对的人(沉湎于旧学、经典的士子)应该是非常新鲜的,具有引领性的,推动了当时内地思想的进步。
本文以参与时间先后为序,稽查、引述、梳理有关文献资料,回顾了1949年以来中国学术界以中国科学(社科)院历史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浙江省社科院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为主要载体的三大科研机构,在阳明后学文献资料编校整理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与正在开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