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铁尖晶石基金属陶瓷惰性阳极的研制

来源 :2004年有色金属冶金及材料第二届国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了镍铁尖晶石基金属陶瓷试样,用于铝电解的惰性阳极.实验制得了相对密度大于98%的阳极试样,并研究了试样的导电性能和抗电解质腐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得的阳极试样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900℃时电导率在40-60Ω-1·cm-1之间.在电解过程中,阳极电压降平稳(2.8~3.2V),表明阳极的电阻在电解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导电性能稳定.用反电动势法测量电解反应的分解电压为2.2~2.5V,表明电解反应为2Al2O3=4Al+3O2,电极呈现良好的惰性.电子显微分析表明,试样抗冰品石-氧化铝熔盐腐蚀的性能良好,电解质通过对Fe2O3的溶解来腐蚀阳极.
其他文献
为了保证镍铁尖晶石基惰性阳极材料具有较好的性能,本文从原料粒度组成入手,研究粒度组成对试样密度、气孔率、腐蚀率、抗热震性及抗弯强度等性能的影响. 按已确定的五种不同的颗粒配比方案将大小不同的颗粒进行混合,制坯,烧结.对制得的试样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粒度配比制得的试样比完全用细粉料制得的试样性能好.对于规格为30mm的试样,当大颗粒尺寸为0.50~0.355mm时试样的密度最大,气孔
在对含铜炉渣中的选择性贫化分离的研究中,采用向含铜熔渣加入还原剂碳粉降低渣的粘度,并用氮气搅动的方法促进铜的沉降;通过金相和扫描电镜分析渣的形貌;EDX能谱分析渣中各相的元素组成,分析了含铜炉渣在选择性还原过程中,铁元素赋存状态变化对渣的微观结构的影响.
分别采用常压烧结与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不同金属Ag含量的Ag-NiFe2O4金属陶瓷,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微组织,由X射线衍射分析化学成分,系统比较了试样的体积密度、气孔率、导电率以及腐蚀速率等性能.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其性能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热压烧结试样的综合性能明显高于常压烧结试样,而晶粒尺寸小、致密度高是热压试样性能优越的主要原因.
本文通过对我公司低温电解生产实践的总结,介绍了铝电解低温电解生产的方法,并指出在低温电解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用XRD分析和TG-DTA热分析技术研究了氧化钙分解人造独居石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620~700℃间,氧化钙分解人造独居石的反应是3CaO+2REPO4=Ca3(PO4)2+RE2O3:当加入NaCl助剂后,在793~811℃间分解反应是15CaO+3NaCl+10REPO4=3Ca5Cl(PO4)3+5RE2O3+Na3PO4.在820℃焙烧条件下,两个分解反应同时存在,并伴随有铈的氧化反
研究了向炼镍厂电炉渣和模拟镍电炉熔炼的原料中添加含Al2O369.46%、Ni4.75%的高铝镍物料时,对炉渣粘度的影响.粘度用内旋转式粘度计测定.研究表明:吉林镍业公司冶炼厂电炉渣在1340℃时粘度为0.538P.s;电炉渣在不添加任何其他试剂的情况下,渣中Al2O3不宜高于9%:加入添加剂后,炉渣粘度降低,当在配料中加入20%的此种含镍物料时,添加剂加入量为7%为宜,此时炉渣粘度为0.74P.
近十年来,我国铝电解工业有了飞速发展,预计2004年全国的实际铝产量将达到600万吨以上。其中预焙产能占85%,自焙槽产能退居15%左右。新建预焙槽的单槽容量越来越大,大都在200-320KA以上的大型槽。随着电解槽容量的增大,电解槽寿命对生产成本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每次大修的费用也随槽子容量的增大而成比例的增加。本文对铝电解槽焙烧启动技术的发展与评述进行了简述,提出“铸铝板焙
搅拌摩擦焊(FSW)是由英国焊接研究所发明的一种固相连接技术,可以对熔化焊接性差的铝合金进行可靠的连接,且具有诸多优点.介绍了搅拌摩擦焊工艺过程,分析了搅拌摩擦焊技术目前存在的优缺点,综述了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指出搅拌摩擦焊为现代铝合金制造业提供了新的连接方法.
高强高韧铝合金是航空航天领域极具应用前景的结构材料.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高强高韧铝合金的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了评述.论述了铝合金的强化技术和方法,探讨了高强高韧铝合金今后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本文以NiO和Fe2O3为主要原料,研究了其在合成镍铁尖晶石反应烧结过程中的热力学及动力学条件,利用球模型推导的扩散机制的烧结方程测算出体系的烧结活化能.同时对在不同烧结温度下二次烧结制备的阳极试样的抗弯强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NiO和Fe2O3固相反应的热力学条件具备,且二者的烧结过程是固相反应和致密化过程同时进行,反应先于致密化过程结束.NiFe2O4体系初期烧结活化能为245.36kJ·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