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浅谈骨质疏松症中医论治

来源 :世界中医药大会第三届夏季峰会暨大健康博览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u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论述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论治思路.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及患者症状,认为阳气亏虚,导致清气和能量化生不足;阴血亏虚,导致有形物质的凝聚乏源为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因病机.治疗当重视温阳补肾、益气养血,以达助阳化气、辅阴成形之功;方拟补中桂枝汤加减,临床效果显著.
其他文献
系统评价仙灵骨葆胶囊用药安全性.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关于仙灵骨葆胶囊所有研究类型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Stata软件对仙灵骨葆胶囊的不良反应(ADR)进行Meta分析.本研究共分析了156篇文献,共计167项研究,报告了23例AEs和377例ADRs,其中4例为严重ADRs,其余均为轻度ADRs.4例严重ADRs中包含一例死亡病例,一例脑血管意外,一例为皮肤过敏反应
目的:观察蛇床子素通过调节成骨前体细胞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表达,对破骨细胞形成的调控作用.方法:分离原代颅成骨前体细胞,分别以10-6M、10-7M、10-8M蛇床子素进行干预,收集第6天培养基(条件培养基),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中OPG的表达水平.对原代骨髓单核巨噬细胞诱导破骨细胞形成的基础上用条件培养基干预,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形成情况.结果:ELISA检测
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影响生存质量,主要通过骨密度和Frax评分进行骨折风险的预估.目前的预防方法尚欠完善,主要沿用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膳食结构的调整.以“治未病”思想为依托,以“强筋、健骨、防摔倒”为目标,采用中医健康管理手段分级管理,淫羊藿、杜仲和骨碎补作为主药,强筋健骨药茶内服;养生宣教提高患者自觉;六字诀调和脏腑;八段锦柔筋健骨,提高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和平衡能力,门诊与居家相结合
目的:初探蒙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的研究进展。材料与方法:在中文数据库检索有关蒙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蒙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做了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较为可观的疗效。结论:蒙药能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的:观察春分秋分穴位贴敷治疗骨质疏松(GIO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予春秋分穴位贴敷加碳酸钙D3片和阿法骨化醇丸软胶囊,对照组予单纯口服碳酸钙D3片及阿法骨化醇软胶囊治疗,治疗持续3年.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骨密度(BMD)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BMD值增加,均有统计学差异(P<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方对去卵巢小鼠骨折愈合的疗效以及愈合早期炎症因子的调节.方法:雌性小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益气化瘀方组,雌二醇组,行假手术或去卵巢术后3月复合胫骨骨折模型并各自给药.收集骨折后1、3、14、28天胫骨:行micro-CT、ABHO染色、TNF-α、IL-1β免疫组化染色及RT-PCR.结果:micro-CT及ABHO染色显示:假手术组、益气化瘀方组、雌二醇组骨折愈合速度均优
由于肝五行属木,肾五行属水,水生则木旺,且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互生互化,因此,中医学认为“肝肾同源”、“乙癸同源”,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甲状腺疾病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的观点十分相似。在临床实践中,甲状腺疾病的中医治则主要以理气疏肝为主,兼以补益脾肾、化痰散结;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则主要以补肾活血为主,兼以补脾疏肝。许多实验室及临床研究证明,基于“乙癸同源”的中医理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理气疏肝、
目的:探讨脊柱关节炎(SPA)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及临床症状、骨代谢指标、中医证候分型的特点.方法:纳入196例脊柱关节炎患者,收集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组与骨量正常组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96名SPA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生率为16.33%,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为51.02%;164例AS患者中,骨质疏松发生率为12.2%,骨量减少的发生率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肾、肝、脾关系密切,涉及瘀血及外邪.临床上将骨质疏松症中医分型进行单一证候分析,分为肾精亏虚、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脾气虚、脾阳虚、肝阴虚、肝血虚、肝郁、血瘀10个证型.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基质Gla蛋白(matrix Gla protein,MGP)与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120名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和60名健康的绝经后妇女,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血清MGP mRNA水平,化学发光检测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r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