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后路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术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y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比较颈后路椎弓根钉(CPS)及侧块螺钉(LMS)内固定术后疗效,探讨两种术式选择的临床意义.方法 自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回顾性分析6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A组M-CSM患者共31例,行后路减压CPS固定.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42-70岁,平均57.0岁.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估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联合3D打印技术复合钛合金个性化假体在股骨肿瘤保肢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2015年1月至 2016年1月,选取10例病人假体采用3D打印技术。
HIF-1α mediates hypoxia-induced expression of the chemokine receptor CXCR4 and contributes to metastasis in many different cancers.
目的:探讨腓骨在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本中心从2010年至2015年采用游离腓骨移植方法治疗骨肿瘤病人共70例, 其中男性24例,女性46例,年龄3岁至64岁。
目的 评价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或微创手术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7年1月—2014年6月间本院共收治LDH行髓核摘除或微创手术术后复发的患者59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腰腿痛组(9例)、下肢麻木伴放射感组(22例)和腰腿痛伴下肢麻木组(2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PLIF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重度椎管狭窄患者行减压术后发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及相应防治方法.方法:2015.2-2016.2在所有腰椎管狭窄行后路减压融合患者中,共有5例患者术后发生截瘫或不全瘫症状;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48-65岁,平均53.4岁;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4例,1例为黄韧带肥厚所致;患者术前均无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症状及马尾刺激症状.
目的 探讨针对肱骨髁上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颈骨折这三个部位的骨折采取专科差异性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从而增强临床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成效及护理质量,展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有利患者于早日康复,改善患者生活。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预防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4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自术后1 d起,指导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Study design.Retrospective study. Objective To study the behavior of the unfused thoracic curve in Lenke type 5C during the follow-up and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for its correction loss.
目的 探讨中药养阴利咽汤对颈椎前路手术术后并发咽痛的改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80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 男21例, 女19例;年龄38~70岁, 平均56岁。脊髓型颈椎病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
目的:肢体延长术是一个应用广泛、有效、成熟的骨科技术。是骨外固定技术用于矫形外科治疗各种长骨缺损、肢体短缩和肢体不等长等骨科疾病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