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螟对香根草和水稻的生态适应性初探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螟[ Sesamia inferens(Walker))是一种钻蛀性害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其寄主范围广,食性杂,能够取食水稻、茭白、玉米、高粱、小麦等数十种禾本科植物.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螟在水稻上发生呈上升趋势,部分地区为害严重,造成减产.目前,主要依靠化学防治,但化学药剂难以到达大螟为害部位从而造成防治效果不佳,并且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加速害虫(包括靶标害虫和非靶标害虫)抗药性产生,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种在水稻田埂作为诱集植物诱集二化螟已有研究,但关于大螟对香根草和水稻生态适应性的系统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在室内测定了香根草和水稻对大螟雌成虫产卵选择性、幼虫取食趋性和幼虫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香根草和水稻之间,大螟雌成虫24h明显趋向于香根草,并且72h后大约66.67%的雌成虫选择在香根草上产卵,在香根草和水稻上的平均产卵量分别为(286.50 +50.28)粒,(70.88 +26.02)粒,在香根草上的产卵量为水稻上的4倍.同样,大螟的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对香根草也表现出明显的取食偏好性,接人试虫24h后,试虫在香根草和水稻上的取食趋性已有显著差异,72h后大约79.17%的初孵幼虫和71.25%的3龄幼虫选择取食香根草.此外,通过大螟幼虫在香根草上存活率试验结果表明:大螟在香根草上的存活率显著低于水稻上的,到蛹期大螟的存活率仅为6.67%;而生长历期却高于水稻上的试虫,每一龄期平均延长大约1天;香根草上每一龄期试虫的平均体重也显著低于水稻上的试虫,说明香根草能显著降低大螟种群数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可存活大螟的生长发育.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初步探究了大螟在香根草和水稻上的生态适应性差异,为香根草作为诱集植物防治水稻大螟的田间试验和大范围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开发环境友好的、安全高效的水稻螟虫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在免耕播种玉米、免耕不播种玉米、翻耕播种玉米、翻耕不播种玉米等不同栽培方式下,研究紫茎泽兰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表明,播种玉米区与不播种玉米区比较,无论是免耕还是翻耕,播种玉米区的紫茎泽兰出苗数和株高均明显小于不播种玉米区;免耕与翻耕比较,无论是播种玉米区还是不播种玉米区,翻耕区的紫茎泽兰出苗数和株高均明显小于免耕区,结果表明处于土壤表层的紫茎泽兰更利于萌发,通过改变栽培方式而改变紫茎泽兰在土壤中的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SBPH)以持久性不经卵方式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引起的恶性水稻病毒病.为筛选其抗病品种,明确其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特征及抗性遗传模式.采用多年多点方法在重病区抗鉴圃中对水稻品种和资源进行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再利用水稻黑条矮
为明确朱砂叶螨对炔螨特产生抗药性后的相对适合度,在抗性选育基础上,室内组建了朱砂叶螨敏感品系(SS)和抗炔螨特品系(PRR34)种群生命表,比较其发育历期、繁殖力及种群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朱砂叶螨抗炔螨特品系(PRR34)筛选34代后,抗性系数为37.78,与敏感品系(SS)的卵孵化率、发育历期和世代周期无显著性差异,但产卵前期显著延长了37.07%,雌雄性比增加23.38%,同时抗炔螨特品系(
绿色植保源于绿色食品生产的基本需要,是人类健康、食物安全、生活质量、生态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和整个生存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植物病虫草鼠灾害的暴发、流行,实因人类行为不当或干预失当所造成,欲想实现真正意义的绿色植保,确保植物持续健康生产,务必切实把握人类行为一栽培植物一病虫草鼠一传播媒介一生态环境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全面考量、巧作安排.
以玉米做生测试材,采用盆栽模拟咪唑乙烟酸土壤残留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农药降解菌剂对咪唑乙烟酸土壤残留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咪唑乙烟酸有效成分剂量为25gai/hm2和50gai/hm2时,农药降解菌的单菌剂和复合菌剂均能够有效缓解咪唑乙烟酸对玉米的残留药害.当咪唑乙烟酸有效成分剂量达到75gai/hm2时,农药降解菌剂的缓解作用降低,玉米苗不能恢复到正常生长状态.
玉米是吉林省第一大作物,2013年的种植面积已经接近6 000万亩,然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为害给吉林省玉米生产带来了持续的影响.近年来,吉林省玉米病虫害偏重发生,玉米螟在全省的发生面积常年维持在4 000万亩,因玉米螟为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有6.5亿元.随着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耕作方式变革,以及受异常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玉米螟呈现出发生面积增加、为害程度加
跟踪鉴定监测小麦条锈病近等基因系材料年度间抗条锈性变化,对小麦抗病育种有预警和指导作用.2007-2014年连续8年,按照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T/T1443.1-2007小麦抗条锈病评价技术规范等技术措施要求,在四川省成都、绵阳和雅安三地设置抗病性鉴定圃,采用多点异地,人T接种优势混合菌系和田间自然诱发条锈菌相结合的方式,对27个小麦条锈近等基因系材料进行抗条锈病跟踪鉴定评价.结果显示:8年当中对条
绿盲蝽是我国北方棉区的主要害虫,化学药剂防治是目前的主要措施,而温度是影响化学药剂防治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之一.基于此,笔者选取了不同作用机制、不同作用方式杀虫药剂,测定了其对绿盲蝽毒力的温度效应以及不同温度机制的杀虫药剂混合使用后对绿盲蝽温度效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中,除高效氯氰菊酯表现出了较强的负温度效应外,其他杀虫剂均表现为弱的负温度效应或正温度效应;不同作用方式杀虫剂不
黄瓜棒孢褐斑病( Cucumber brown spot)由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 Curt) Wei.]引起,是近20年在我国广泛发生的一种病害,且蔓延趋势明显.2009年1月黄瓜棒孢褐斑病首次在甘肃省白银地区的靖远县北湾镇日光温室黄瓜上大面积暴发流行,至3月下旬,造成大量黄瓜叶片枯死,70%以上的温室黄瓜遭毁棚而改种其他作物.随着对病害的了解认
会议
麦长管蚜是我国冬小麦产区的主要害虫,以刺吸取食为害方式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是小麦病毒病的传毒媒介之一.目前,以化学药剂防控农业病虫害的方式对非靶标昆虫、牲畜、人及生态环境安全造成的为害日益凸显,而以化学农药治蚜的局面仍然持续.为响应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我国近年来大力倡导的“绿色防控”策略,学者们积极开展探索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其中,包括利用作物的邻、间、混作提供天敌庇护所、驱避害虫;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