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近50多年极端温度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f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山西省19个基准气象站1958-2010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相对阈值法、线性趋势法、低通滤波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Morlet小波计算分析了山西省53年来暖日(极端高温事件)和冷夜(极端低温事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58-2010年,山西省暖日天数的增加趋势和冷夜天数的减少趋势都非常明显;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前期趋势性变化小,后期趋势性变化明显;存在季节性差异:暖日天数的增加夏季最快,冷夜天数的减少冬季最快,秋季暖日和冷夜变化趋势弱,显著性水平低;有突变点,1995年前后,暖日和冷夜天数发生了均值突变;暖日和冷夜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从空间分布来看,暖日天数在全省各个地方都表现出显著的增多趋势,冷夜天数在大部分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山西省北部、中部、南部的暖日(冷夜)有着不同的变化特征,暖日天数增加的速度在北部和中部比较大,冷夜天数减小的速度在南部比较大。
其他文献
深地震反射剖面南起色林错以西,向北横过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经恰岗错西穿越羌塘中央隆起,北端止于金沙江缝合带南缘的多格错仁。满覆盖长度310km。吸取以往的工作经验,本次野外数据采集实验特别注重应用深井、大药量、长排列、多尺度震源激发等技术组合,来保证获得下地壳有效反射信息。首次发现羌塘地体Moho深度在20sTWT,约60km。表现为平缓的强反射,深度上无明显变化。从怒江缝合带开始,下地壳以向北倾
为了获取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技术在青藏高原腹地实施的大突破,获取巨厚地壳深部与Moho的有效反射,为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可靠证据,在国家深部探测实验专项“SINIPROBE”资助下,横过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和羌塘地体,成功完成了一条310km深地震反射长剖面的探测实验。 新剖面数据初步处理结果揭示出横过怒江缝合带两侧地壳精细结构与Moho深度与变化,发现Moho深度存在约4s(双程时间)的差异,南深北
在SinoProbe-02项目支持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和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于2009年冬在华北北部地区进行了深地震反射剖面、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的联合观测实验.深地震反射剖面实验南起于北京西北部官厅水库北,向北西经过怀来盆地,穿过张北-尚义地震带,越过化德花岗岩区,经镶黄旗,跨过苏尼特右旗附近的西拉木伦缝合带,终止于二连浩特.野外采集工作克服了测线长、几十年未遇的严
本次剖面实验了折射地震数据现场监控处理技术,通过现场监控处理,有效地指导了野外观测。总计获得约2350道有效记录,单炮合格率达90%以上。燕山造山带下方加深的Moho界面指示出燕山造山带具有微弱的山根特征,再次说明燕山造山带下部为“厚皮”构造变形。从地球动力学角度来讲,可能保留了华北板块北缘在晚中生代伸展前的挤压构造痕迹;化德附近花岗岩体下方浅层速度高是花岗岩体的反映,厚度可达lOkm。深部速度较
褐色土地属于工业遗产,在世界许多城市都存在许多这样的地块。这些地块往往位于城市中心,而且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对周边地区的人口聚集造成影响。从未导致城市土地贬值,增加投资风险,进而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导致城区萧条。目前,褐色土地再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其开发利用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成功开发的案例。本文通过分析褐色土地形成的原因,并从社会、环境、经济等三方面
人类文明起源于河流,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河流流域的演变休戚与共。然而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由于人类缺乏对流域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盲目开发流域内自然资源而忽视其生态安全管理,造成流域断流、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安全隐患问题,严重阻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汾河流域为举世闻名的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曾孕育出世界最古老、最灿烂的黄河文化。该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
通过查阅典籍、实地调查,获得河南现存佛教塔寺具体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河南佛教塔寺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佛教塔寺空间分布的总趋势为东西少,中间多,由南向北,塔寺数量递增;总轮廓为西沿山脉走向大致构成一个半环形,中东部的平原地区沿河流的走向形成四个小的分布带;空间聚集现象明显。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交通等方面分析河南塔寺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结合空间分析结果、河南旅
通过对汉江上游缜密的考察,在多个地点发现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夹在全新世古土壤层与坡积石渣土层或坡积角砾层中.本文选择白河段JJTZ剖面进行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样品,进行沉积学分析,与2010年现代洪水滞流沉积物进行对比,结合其宏观特征确认其为汉江洪水悬移质沉积物,粒度成分分类为细沙质粉沙.它们记录了汉江上游特大古洪水事件.通过地层学对比分析和OSL测年断代,确定其发
农田耕作强度的改变是导致农业非点源流失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研究农田耕作强度对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及驱动机制,对于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江苏太湖平原河网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农田控制实验再现20世纪80年代和现在的农业耕作制度,对比研究不同耕作强度下土壤氮、磷在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形态特征和季节变化;利用WinEPIC模型技术,研究土壤氮、磷在地表径流和壤中流流失量的逐
近年来,对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外学者对旅游业的碳排放研究相对成熟,国内学者的研究则滞后很多,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我国旅游业不完善的统计体系。本文探讨了基于我国旅游业统计口径的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并使之应用于旅游业相对发达的河南省,从旅游交通、旅游活动和旅游住宿餐饮三个方面初步计算出河南省旅游业各部门的碳排放情况,并对其碳排放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