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oprobe-02探测实验--华北北缘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剖面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jie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剖面实验了折射地震数据现场监控处理技术,通过现场监控处理,有效地指导了野外观测。总计获得约2350道有效记录,单炮合格率达90%以上。燕山造山带下方加深的Moho界面指示出燕山造山带具有微弱的山根特征,再次说明燕山造山带下部为“厚皮”构造变形。从地球动力学角度来讲,可能保留了华北板块北缘在晚中生代伸展前的挤压构造痕迹;化德附近花岗岩体下方浅层速度高是花岗岩体的反映,厚度可达lOkm。深部速度较低,暗示深部可能存在岩浆活动上涌的通道。可能与华北板块及北亚联合古陆的碰撞及后期伸展作用有关。
其他文献
使用CIG提供的积分点有限元程序Ellipsis对岩石圈拆沉作用进行二维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密度差异是引发岩石圈不稳定性的直接因素。而翻性的时空分布决定了拆沉或者对流减薄是否发生及发生的特征。温度控制勃性大小,温度过低,私度过大,即使密度差异大,拆沉也不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尺度(10Ma)下发生。同时温度也控制着密度差异,温度过高,岩石圈负浮力太小,同样不利于拆沉。另外,粘度同时又与应变率相关
为了对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这两大强震的余震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本研究利用观测的余震资料,从时间、空间分布的角度比较这两个地震的余震序列的异同之处,分析大森公式中的P值以及G-R关系中的b值与余震区应力状态间存在的联系以及决定余震分布时空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研究中计算了b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两个余震序列的b值在震后短时间内均波动较大,但在一段时间后逐渐趋向平稳。出现这种现象的
本研究中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根据已得到的地震波场速度结构剖面,构建了横跨龙门山断裂系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对研究区均衡重力异常场的动力学演化过程进行了相关的数值模拟工作。在求解中,本研究分别采用了单一的弹性本构关系模型(即地壳整体体现为弹性本构关系)和混合本构关系模型(上地壳为弹性、中下地壳为猫弹性本构关系),同时,结合研究区地震分布的对应关系,对两种模型所导致的地壳均衡重力场效应与强烈地震活动
本文利用1×1地形数据以及同精度的由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校正得到的布格重力异常数据,采用最大熵技术为基础的相关法计算了中国东部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的Te值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从Te值的分布情况还可以得出:鄂尔多斯东部地区高热流可能是受地壳浅层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影响;南黄海地区与华北块体不一致的Te分布以及Te值梯度带与郯庐断裂、南北黄海
本文在合理构建了华北燕山期地质-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该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与基性玄武岩浆底侵,在忽略玄武岩浆内对流而仅考虑热传导的假定下,反演计算了形成花岗岩所需要的侵人玄武岩浆。通过计算表明:玄武岩浆内热对流过程可以从深部提供大量的热量,所以实际的玄武岩厚度可能远低于24.85km。数值模拟结论得到最后时刻发生相变的整体区域为-36.867~-50.285km。
在25GPa和1500℃的下地幔温压条件下,以顽火辉石(MgSiO3)和氧化锆(ZrO2)的混合物为原材料合成了一种新的立方相MgZrSi2O7,为烧绿石型结构.这说明在下地幔的温压条件下镁钙钛矿可能与氧化锆反应,这或许可使从另一种角度来了解钙钛矿相在下地幔的性质.
本研究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在潮汐力的作用下,新生地震断层在原有的固体潮应变场中产生的异常信号,试图寻找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台站附近区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使用了全球潮汐位移的解析解作为观测点周围区域底部和周边的边界条件,计算了在引潮力的连续作用下,对于不同的断层设置,在台站记录到的异常值。分别计算了没有断层的均匀介质,存在一条活动断层,当断层距离和方位发生变化时的差异,以及存在多条断层时对于应变仪
深地震反射剖面南起色林错以西,向北横过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经恰岗错西穿越羌塘中央隆起,北端止于金沙江缝合带南缘的多格错仁。满覆盖长度310km。吸取以往的工作经验,本次野外数据采集实验特别注重应用深井、大药量、长排列、多尺度震源激发等技术组合,来保证获得下地壳有效反射信息。首次发现羌塘地体Moho深度在20sTWT,约60km。表现为平缓的强反射,深度上无明显变化。从怒江缝合带开始,下地壳以向北倾
为了获取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技术在青藏高原腹地实施的大突破,获取巨厚地壳深部与Moho的有效反射,为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可靠证据,在国家深部探测实验专项“SINIPROBE”资助下,横过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和羌塘地体,成功完成了一条310km深地震反射长剖面的探测实验。 新剖面数据初步处理结果揭示出横过怒江缝合带两侧地壳精细结构与Moho深度与变化,发现Moho深度存在约4s(双程时间)的差异,南深北
在SinoProbe-02项目支持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和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于2009年冬在华北北部地区进行了深地震反射剖面、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的联合观测实验.深地震反射剖面实验南起于北京西北部官厅水库北,向北西经过怀来盆地,穿过张北-尚义地震带,越过化德花岗岩区,经镶黄旗,跨过苏尼特右旗附近的西拉木伦缝合带,终止于二连浩特.野外采集工作克服了测线长、几十年未遇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