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课堂伦理维度简析--以教育理论教学为例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axiao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尝试从伦理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尝试探索道德课堂建设,对于改善及提升学生道德生活质量是有益的、必要的.借鉴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等理论资源改善课堂教学的伦理生态,对于学生发展、理论课教学等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他文献
责任意识是个体对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范筹,是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重要基石.但长期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教育偏重技能的掌握,忽略了责任意识的特殊意义.本文试图从韩愈的《原道》的理论视域,探寻教师责任意识的特质、内涵及其教育学意义,重新理解教师的责任意识的养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文对教育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跨文化教育发展脉络,教育名称的演变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中小学教育,面对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尊重彼此独立性与多元文化差异,学会和平共存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目前在我国,具有颠覆国家政权或对国家与社会稳定造成威胁的高校政治类群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仍需认真对待,原因的分析具有多个方面.对策在于回归大学的根本性职能,开展实施有效的大学公民教育,大学教师应率先起到表率作用并坚持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性是学习的一种根本的属性,学习性使学习从人类复杂的活动中分离出来,即学习必须是具有学习性的活动.学习性是学习的适应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学习的工具性价值催生了教育职业,因此教育性应该受限于学习性.人的教育和学习都是为人的幸福而存在的,但教育的幸福是指向他人或者社会的,而学习的幸福则直指学习者本身.学习性表明学习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本质是契合的,这就是利己(适应性)与利他(历史性)的统一.
本文介绍激励机制是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的软肋,从加强激励的角度去寻找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办法,是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真正产生管理效益的重要方面。本文介绍毕业论文有其公共性和私益性,教师应尊重毕业论文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动机,同时在毕业论文激励机制中需要把奖励和约束、整体激励和个体激励、隐性激励和显性激励、目标激励和过程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道德教育变革经历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政治化教育阶段,向儿童和生活世界的回归阶段,以及对多元文化的积极应对阶段.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坚持核心价值观或共同信仰的教育;坚持国家对道德风尚和道德教育的指导,尊重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联手协作;坚持基于大陆学校建制的特点和学生的成长需要,进行德育教育改革.目前,大陆道德教育因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世俗化和物质化的多方冲
文章从内涵、基点、现实意义方面阐述了学校价值教育与生活世界融通的必要性,并提出几点策略,指导学校价值教育工作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发展却相对缓慢滞后,人性的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列举了人性异化的表现,分析了人性异化的深层原因,从教育方面入手提出可行的措施来扭转这一现象.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价值教育"(Value Education)日益成为席卷全球的国际性教育改革思潮.随着价值教育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深入开展,大家都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如何能够激发、唤醒和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意识,将成为价值教育能否在中小学得以真正有效实现的关键.在此意义上,深入研究教师价值教育意识的涵义、构成的主要维度及其基本特征,将成为价值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阐述了当代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基本状况,对当代小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建议应同时注重传统性与时代性道德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个体环境的关系,注重小学生的同情心与移情能力的培养。